扬州历史文化

家乡区县: 扬州市邗江区

  扬州是江苏省省辖市。位于长江与京杭大运河交汇处,苏北平原南端。西南距省会南京市100公里。介于东经119°~120°,北纬32°~33°25′之间。东和泰州市接壤,南临万里长江与镇江市隔江相望,西与南京市毗邻,北连淮阴市、盐城市。南北最大纵距120公里,东西最大横距80公里,辖区总面积6658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148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面积45平方公里。现辖广陵区、郊区、宝应县、邗江县等2个区2个县,代管仪征市、高邮市、江都市。总人口446万人,其中城市人口50万人。居民多属汉族,还有35个少数民族。地势西高东低。仪征丘陵山区最高,向东南、东、东北呈扇形逐步降低,与兴化市交界一带为浅水湖荡地区。仪征、邗江和市郊区北部为丘陵山区,沿江一带为平原地区,其余为里下河水网地区。境内有白马湖、宝应湖、高邮湖、邵伯湖,河流除长江(过境805公里)、京杭大运河(过境1433公里)外,东西走向的河流有宝射河、芦?河、大潼河、北澄子河、通扬运河、新通扬运河。扬州可称得上是水乡。

    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5℃,极端高温398℃,极端低温-19℃,无霜期222天。风向随季节有明显变化,春夏多为从海洋吹来的东风和东南风,秋冬多为东北风和西北风。每年6月中旬至7月中旬前后为梅雨季节,年平均降水量1030毫米。

    西周初期,今扬州一带称邗国,后属吴、越、楚。秦统一中国后,改设广陵县。汉时先后属荆国、吴国、江都国、广陵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先后为广陵郡、广陵县、南兖州、东广州、吴州。隋开皇九年(589)始称扬州。大业元年(605),改扬州为江都郡。唐武德三年(620)改称邗州。武德九年(626)复称扬州。后升为大都督府、淮南道节度使驻地。天宝元年(742)又改扬州为广陵郡。乾元元年(758),改称扬州。天复二年(902)杨行密在扬州建立政权,史称杨吴,改扬州为江都府。南唐元元年(937)改江都府为扬州府。宋时,扬州先后隶属于淮南道、淮南路、淮南东路。高宗南渡驻跸扬州,作过一年多的“行在”(临时首都)。元至正十七年(1357)改称淮海府,4年后更名维扬府,5年后复名扬州府,均为江都县治。明、清沿袭至中华民国。1949年1月,始称扬州市(县级),另置江都县。1983年3月,扬州市改为省辖市,辖泰州、仪征、兴化、高邮、泰兴、靖江、江都、泰县、宝应、邗江10个县(市)和广陵区、郊区2个区。1996年8月,行政区划调整,泰州、姜堰、兴化、泰兴、靖江等5个县级市从扬州市划出。

紫色苜蓿(2014-05-2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