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泰五里亭怀古

家乡区县: 福建省长泰县

“五里亭碑经日月,凛然浩气不沾尘。棠风廉吏留青史,万载沧桑励后人。”——题记深秋,丹桂香飘四野。从县城西行五分钟,便到了长泰新八景之“五里清风”──五里亭。走过一段窄窄古道,几点风流自赏的野草菊正恣意绽放,五里亭的匀匀清风迎面拂来。

五里亭,位于长泰与龙海接壤之处,因距泰城五里,故俗谓之“五里亭”。站在亭中,东依龙背山,西望狮头山,四周林木一派蓊郁,不禁令游人沉思动容。据清代乾隆版《长泰县志》记载,五里亭自古以来就是长泰与龙海两县人民交往的必经之处,有宋以降更成为了古代漳州与泉州交通的必经驿道。前为官亭,后为观音善世岩。官亭建于明永乐年间(1403年至1424年),由邑人善士蔡志热心倡建。亭系石、砖、木结构,八根合抱石柱承托一方青瓦亭顶。亭中一溜儿供行人憩息的石板凳,早被磨滑了。置身亭中,清风轻拂,劳乏顿解。细品“长泰县界”、“北取县城五里”、“南取州三十里”等阴刻界标,繁体字形,古朴雅致,令人恍如隔世。倘若要问这山乡僻野中的小小凉亭,究竟籍何不曾湮没于荒草错林之中?当你抬头仰望亭顶,“五里清风”的匾额便是全部的答案。

据《长泰县志•名宦》载,明正德年间,浙江嘉兴人赵珮,两度在长泰担任县令。正如其字“鸣玉”一样,赵珮人品高洁,对百姓富有同情恻隐之心。在长泰任职期间,赵珮惩恶扬善,课民耕读,勉以勤俭,尽忠职守,廉洁自律,深受百姓赞誉。第一回,赵县令完成使命行将缷任离泰,长泰百姓深知其奉公廉明,担心清贫如许的赵公旅途尴尬,遂自发聚银数十两以资路费。然赵公更知百姓不易,坚决不受。许是长泰子民的福祉,几年后朝廷再派赵珮担任长泰县令。待其第二回以老乞归离任时,长泰百姓再次自发聚金数倍于前次赠予赵公。或许也是这样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一群百姓徐徐向这送别之亭走来。送君千里,终须一别,老伯松了执着赵公的手,从怀里捧出一包尚带体温的碎银散铜,表达对赵公十分的敬意,希望赵公归途中能吃饱穿暖,少点颠簸。此刻,赵公囊中羞涩,但心中无愧无悔,纵使路资困乏,然则有百姓一番深情厚谊,颇感欣慰。他再次婉言谢绝,毅然两袖清风而去……后来,百姓便在五里亭立“却金匾”以示纪念清操,寄托感恩之情,由此五里亭便多了“却金”之名。赵公的两袖清风从此在长泰吹拂开来。直至今天,却金故事的芬芳依然从史书中悄然逸出,直与天地星月共存!

或许正是在赵公事迹的影响下,此后长泰出了一代又一代贤官廉吏,五里亭则多了一座又一座“去思”碑。如今由于年代久远,同县城内那些石碑坊一样,五里亭大多石碑亦湮没无考。可幸亭中还有三座保存相对完好,特别引人注目。其中“世德碑记”,记载了五里亭的沿革及一些县令政绩卓然的事迹,可惜因为风化,字迹难以辨清。“大尹洪公爱民父母”碑和“邑侯父母方老爷爱民去思碑”,碑面大字清晰显见、端庄大方。翻开《长泰县志•秩官志》,“大尹洪公”正是明弘治十五年任长泰县令的寿昌县人洪福,“邑侯方老爷”则是清顺治十一年任长泰县令的金华人方镇,后来升任户部主事。两位县令生平及在泰政绩均未能详考,然碑文中都有“爱民”两字,惜民恤民,德政为高,颇令后人“去思”为官者曾经的不凡事迹。《长泰县志•秩官志》关于廉官德政的信息倒是不少,现摘录几则以飨读者:

“王用文,浙江建德人,选贡,明嘉靖二十三年任,强敏善记,百姓以事至,经目辄不忘,听讼尤为得情,豪右宿猾不敢犯。任三年,无一差人至乡者。……去之日,橐囊如洗,至不能具途费,邑人惜之。”

“易永元,应城人,进士,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任,惠政恤民,筑东河石坝……”

“汪与恒,卢龙人,进士,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任,仁慈恺恻,清操不渝,为政以宽服民,钦取吏部主政,有传。”

“徐治民,山阴人,贡士,清雍正元年(1723年)署邑,旧苦悬粮,甫莅任,详请清丈,又尝捐田入学,历升台湾知府,有传。”

“张弘绪,宝山人,副贡生,清乾隆八年(1743年)任,洁已爱民,神于决狱,兴善政,革陋规,所谓乐只君子者也。卒于官,有传。”

……

凉凉秋风,讲不完岁月轮回的故事。来来往往的行人,不论为官为民,莫不在此凭亭怀古。“爱民父母官”们的清廉美德传得更久更远了。碧空下的五里亭沉默了千百年,但绝不会冷寂。你听,那铿锵有力的古风《五里亭怀古》,道出了吾乡今人绝非无端的感慨:

“长泰五里亭,古道草青青。

却金留胜迹,仁政布德馨。

赵令称方正,去思岂碑铭。

官声人去后,民意信可听。

四知当自畏,三惑须警惺。

立身宜端重,无使效飘萍。”

冬虫夏草(2014-05-2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