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马古城

家乡区县: 甘肃省宕昌县

 羊马城古城遗址位于宕昌镇西南方的山顶,城分前、中、后三处,名曰“羊马城”。此城南、西、北虽有小路,但陡险难行:在古代,断崖削壁,势为“特角”,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敌”之地。城址东面山下是计子川村,南面山底临马安山和秦家山,西面山底是官鹅沟牙坪自然村,北面山底是甘川公路和眠江,有眠江大桥通往县城。山民江与官鹅河三面环绕。前城呈不规则的长方形,东西长约60米,南北长约150米,残留东、南、西三处城墙,厚2米,高4至6米不等。有炮台4处,城门已毁。后城门边有城壕1处,深1米余,尚清晰可辩。城墙板筑20至30公分,根据省地文物考察团鉴定,为唐宋筑城,距今1000多年。中城建在比地面高出2. 5米至3米的黄土台上,城系两头小,中间大,呈椭园形。城长180多米,宽27米,最宽处46米,城墙底宽3. 5米,顶宽“公分,高6米,加地形本身凸起地方高8. 5米至9米。城墙靠西部,基本完好,最高处有6米,最底有1米,距前城70。米左右。后城长133米,宽27米,城墙高2. 5米,厚约“公分,现残存城墙有6处,最高2. 5米,最低33公分,距中城约1500米。据《山民州志》载,此城为北宋“宕州”土蕃首

宕州古城---羊马城耸立于宕昌县城的西南面的马鞍山山顶,虽历时900余年,仍雄锁一方,英姿浩存。它是一列奇山,陡峭如壁,遮掩了宕昌县城互望的视野,它好似一头干渴了千年的大象,把头伸向滚滚岷江永不抬起,它又似一樽天下第一的露天睡佛,仰望苍穹,镇守一方平安。这一奇观更被誉为官鹅第一景"官鹅睡佛",让四方游客惊叹。形象奇特的山和奇巧形成露天睡佛脸形轮廓,如长城之状排列于山巅之上的座座古城,更像是一位神秘的历史老人,让人们赏今怀古,遐想不已。

"急水高山簇野花,石田风味似中华。角号战垒荒烟里,却向行人说木家"。明代著名诗人刘世经这首《宕州古城》,不但说出了羊马城的险峻和战事的频繁,更向后人揭开了它的历史渊源。宕昌国羌人政权归统消失以后,宕昌羌也退出历史政治舞台,羌人逐渐被经济文化发达的汉民族融化,少数融合为藏族。宕昌羌的融合是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唐显庆三年,吐蕃占据河、湟以南诸羌地十三州,宕州尽没,宕昌羌接受吐蕃族的统治并被纳入吐蕃民族达100多年。宋末,以吐蕃人、当地羌人和土谷浑人融合而成的厮罗部,在首领木令征的率领下,经常转战于岷、洮、宕一带,宕昌羌藏为此称木家人,又称土户。至今官鹅沟藏民崇敬木楞大王。木楞大王即"木令征大王"。"却向行人说木家","木家"作者自注:"峪儿岭南(今宕昌贾河乡雪岭)木家七族,即宋王韶破旧羌木征之巢穴也"。据《岷州续志采访》卷三载:"宋神宗初,吐蕃董毡最强,其别将瞎毡据河州(今临夏),而青塘羌酋迎毡之子木征据洮州(今临潭县),又有木令征据岷州(今岷县,宕昌)。"据清康熙年间编写的《岷州志》载:"此城为北宋宕州首领木令征所筑"。

千年古城,静静地躺在山脊上,阅尽历史沧桑,饱览人间更迭。极目近峰远壑,洁白的云帛,绵亘的山梁,凝重而沉寂。那些云遮雾障的脊梁上,仿佛隐藏的就是那古羌国的76座寨堡,抹不去,推不开。据《宕昌县志》载:"羊马城分为前城、中城和后城,建筑在断崖峭壁之处,形如"犄角",可谓"一夫当兵,万夫莫入"的军事要寨。城址东南山下是计子川村,南面山底临马鞍山和秦家山,西南山底是官鹅沟牙平村,北面山底是甘川公路和岷江,岷江与官鹅河三面环城。此城前城呈不规则的长方形,东西长约60米,南北长约150米,残留东、南、西三处城墙,厚2米,高4至6米不等,有炮台4处,城门已毁,城墙板筑20至30公分,根据省地文物专家鉴定为唐宋筑城,距今近千年。中城建在比地面高出2.5米至3米的黄土台上,两头小,中间大,呈椭圆形,城长180多米,宽27---46米,城墙底宽3.5米,顶宽0.66米,高6米,加地形本身凸起的地方,总高8.5米---9米,距前城约700米。后城长133米,宽27米,高2.5米,最低33分公,距中城约1500米"。

自宋代开始,羊马城成为居于岷州、阶州之间的一个重要军事要塞,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宋神宗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宋将王韶奉旨西征,打败木家兄弟,收复洮州、河州、岷州,木征令也随之以城投降,宕昌、临潭、迭部3州首领皆以城附朝廷,归宋朝管理。木家兄弟败后朝廷敕不杀,被赐以国姓赵姓,今临潭,宕昌七塄一带赵姓皆出于此。宋代末年,宕昌一带又处于宋金对峙时期,战事不断。金朝末年,元将按竺尔率兵攻打宕昌,数十万军队将羊马城围得水泄不通,智勇过人的按竺尔大将军以为其城在山巅,只需围城,城不攻自破,谁知元军围城年余,久攻不下,时闻城中歌乐如潮,饮酒行令声连日不断,何矣?突然,有一天元军听到羊马城山下有毛驴叫唤的声音,按竺尔即派士兵探察实情。元军适才大悟,城虽在山巅,地势陡峭,山上无水,且下山之道早阻,城中饮水食粮必日日紧缺,但守城士兵早已开通下山的暗道,至溪涧取水,用来食饮,元军恰闻山下洞穴中驴的叫声,知其运水,于是,按竺乐命令士兵断其水道,只数日,羊马城中无水,城乃攻下。至此,元军全线占领宕昌,宕州之地,成了元朝一统的天下。元军攻打羊马城,成了中国历史上以巧打巧的典型战例之一。

清嘉庆五年(公元1800年)3月,四川白莲教起义军北上至岷县、礼县一带,残遭清军血腥镇压。当白莲教首领之一王三槐率军撤离岷县,过宕昌时,遇土司马映星在羊马城堵截,两军展开激战,白莲教义军奋勇攻城,顽强战斗,终因锐气新挫,加之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未能攻下羊马城。此次战斗,土司守军和白莲教义军双方伤亡都很惨重,羊马城上尸横遍野,血染山坡。公元1892年,羊马城发生山崩,时隔两年,羊马城又遭雨发生滑坡,毁居于山腰的祥云寺,堵流岷江,致使它成为危城,土司守军撤至山下,使之羊马城成为一座空城废墟。清末诗人梁丰在《阳满三城》(即羊马城)诗中道:"三城排列气势雄,形成犄角已难攻。令征遗迹弹丸寨,空有斜阳禾黍丛。列嶂崔嵬拥古城,秋风黄叶漫伤情。无人肯说木家寨,野草荒烟鸟数声"。

此后,羊马城虽成了一座空城,但它的重要军事作用却未由此而停。1943年5月,甘南农民起义军一部在刘鸣司令的率领下,一举攻占了宕昌。驻扎在岷县的国民党东北军唐怀源师一个加强连在罗连长的带领下,从岷县向宕昌镇扑来,企图剿灭农民起义军。一日拂晓,罗部兵分两路,一路沿岷江而下,占领了旧城,一路从官鹅口上牙坪山,占领了羊马城,封锁了宕昌镇的入口,当日上午10时,敌人从两路突攻羊马城山下的起义军驻地。农民起义军利用建筑物,地埂作掩护,强渡羊马城山下的岷江,从北侧向山上的敌人发起进攻。起义军提着特制长把斧头和鬼头大刀,边喊边冲,当敌人火力猛烈时,他们就伏地不动,枪声稍有间歇,便一跃而起,冲锋陷阵。待敌人子弹耗尽,农民军蜂拥而上,挥动手中的兵刀,短兵相接,和敌人进行白刃战一小时,农民军伤亡5人,敌人一个加强连全部歼灭,罗连长也被起义军用斧劈死在羊马城山脚下。这次的羊马城激战,有力的打击了岷宕国民党反动军的锐气,此次战斗后,宕昌镇有30多人参加了农民起义军,并成立农民军"独立营",他们杀富济贫,打击地方反动势力,为宕昌的解放事业做出了贡献。

如今,羊马城虽早已息狼烟,战事不在,但它屹立于山顶,历经900余年的古城遗址,又作为珍贵的地方历史文化遗产,被县委、政府即将打造成古色旅游,以飨远方游客。宕昌籍文化名人文丕烈在《故城咏》诗中道:"故城蔽残垣,江郭逐翠烟;垣下长堤锁,郭外数桥环。悠悠木家事,猎猎霸上幡;羌水今何在?涛起声正酣。"以羊马城为代表的古宕昌国旅游开发现已完成编制工作,羊马古街和石磊街风貌恢复工作已经启动。

小赵(2014-05-2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