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泮塘马蹄粉产于广东广州。马蹄即荸荠广州盛产风味独特的马蹄粉。
起源历史:“泮塘马蹄粉”乃李隆坤始创于公元938年(后晋天福三年)。
据传,马蹄、莲藕、茨菇、茭笋、菱角,原产南天竺,由菩提达摩自梁•普通年中(520~526年)航海到广州,传入泮塘种植。(广州西来庵现为华林寺,尚留有马蹄、莲藕、茨菇、茭笋、菱角雕塑,以纪念达摩之功德)。唐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太宗逝,高宗继位。岭南道节度使,素闻广州泮塘马蹄、莲藕、茨菇、茭笋、菱角之名,遂令画匠作“泮塘五秀”图,遣吏献图及五物于朝。高宗见图物喜,令为登基祭祀物。图后赐太子贤(明允)。调露二年(公元680年)贤获罪武后废为庶,迫令自杀。贤有三子,光顺、守礼、守义。光顺为乐安王,徙义丰,被诛。守义为犍为王,徙封桂阳。贤及光顺逝后,守义得“泮塘五秀”图。垂拱四年(公元687)守义病,薨前传图嘱长子承敖避武后诛。承敖及后人秉祖训,经贺、梧、安南(今越南)出海,后晋天福元年(公元935年)入广州,居陇西直街、聚龙里(现芳村)。承敖后裔李讫(字隆坤)寻得“泮塘五秀”后,迁泮塘村。(现龙津西路)其时,恰逢马蹄收获,隆坤按当地习惯鲜食,觉清香甘甜,乃存鲜马蹄若干欲待后分食。无几鲜马蹄开始腐烂,隆坤遂用焙面法,将马蹄去皮捣浆置于釜,慢火焙干成粉。将粉水煮成糊分与乡民服食,皆称与鲜食马蹄之感无异。因其用“泮塘马蹄”制作,故隆坤称之为“泮塘马蹄粉”。 随后,隆坤就地开办“泮塘五秀”店,沽“泮塘马蹄粉”及“泮塘五秀”制品传售于世。
清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一口通商”,广州成为全国唯一的对外通商口岸。
清朝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 李隆坤的传承人李坤耀,将“泮塘五秀”店迁至龙津路。其时,李坤耀传承制作的“泮塘马蹄粉”及“泮塘五秀”制品,已成为颇具岭南特色的饮食文化品牌,享誉粤、港、澳。李坤耀利用广州对外通商之便利,将“泮塘马蹄粉”及“泮塘五秀”制品,远销新、马、泰、印尼、菲律宾、越南、中东、中非、欧美等地,令“泮塘马蹄粉”及“泮塘五秀”制品,得以传誉海外市场。
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 李坤耀后裔将“泮塘五秀”店迁至广州龙津西路外捌号,传承制作“泮塘马蹄粉”及“泮塘五秀”制品。环境变迁,粤籍人士移居海外的人数和移居地日益增加,“泮塘马蹄粉”及“泮塘五秀”制品的岭南食品文化,亦随之广为传播至移居地并被当地华裔所接受。
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 ,“泮塘马蹄粉”及“泮塘五秀”制品已供不应求,李坤耀后裔扩充“泮塘五秀”店门面,以适应产、销的需要。
民国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李坤耀后裔将“泮塘五秀”店迁至广州天成路,传承制作及内外销“泮塘马蹄粉”、“泮塘五秀”制品。
民国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李坤耀后裔将“泮塘五秀”店迁至广州仁济路,继续传承制作及内外销“泮塘马蹄粉”及“泮塘五秀”制品。
李隆坤始创“泮塘马蹄粉”距今已逾千年,李氏数十代人通过子承父艺,技不外传的方式,传承、研究和发展制作工艺,令“泮塘马蹄粉”至今仍保持传统风味、口感和功效。李氏数十代人采用口碑相传,产品内外销结合的方式,令“泮塘马蹄粉”在港澳台、东南亚、中东、中非、欧美等国家和地区享誉至今数百年。
产品特色:
著名的“泮塘马蹄粉”是岭南人根据当地的气候、水土特点,在长期预防疾病与保健的过程中,以“天人合一,医食同源”的中医养生理论为指导,研制、总结出的一种具有消渴痹热,温中益气,明耳目,消黄疸等功效的食品。
成品外观:色泽微黄带灰。
形状:针状(或小片状)。
气味:带马蹄特有的清香。
口感:带马蹄特有的微甜、无啮齿感。
主要指标:碳水化合物93.2%、 果糖14.3%、水分5.85%、 膳食纤维0.23% 、热量1592卡。
食用功效:“泮塘马蹄粉”是岭南“医食同源”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广州西关文化的主要内容。它针对岭南 “湿”“热”气候而致的痰湿质,湿热质特定体质,应用《内经》“因地制宜”“人天相应”的理论,而形成适合岭南人食用,具有防病治病的地域性食品。它的形成得到了社会群体的一致认同。
“泮塘马蹄粉”以其“简便、灵验、可口、价廉”,并有特定术语指导人们日常食用,而在民间广为流传,对岭南人的卫生保健、防病治病方面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我的个人能力秀地址:http://abc.wm23.com/miya0611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