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山位于长江中游北岸湖北省黄冈市东南,是座地垒式断块山。
匡山主要风景名胜有五峰山,藏密洞,游鸿寨,大藏寺,幽居寺,真武殿,读书台,八卦顶,东冲积雪,清凉古洞,小西天,黄牙寺,沧浪书院,牧石庵,黄龄古洞等。
目录
1山名变迁
2地形地貌
3气候环境
4资源状况
5景观景点
6地域文化
1山名变迁
唐代匡山和庐山总称为匡庐。庐山风景名胜区作为自然文化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匡山的名字因为避赵匡胤讳改 为大王山后而消失。匡山的名字附在庐山之前而流传至今。匡山分为大王山,太平山,紫云山,双峰山。
匡山位于长江中游北岸湖北省黄冈市东南,在唐朝是沧浪之水中的一座仙山,是座地垒式断块山。据考证在周朝时有匡国,匡山由此而得名。
2地形地貌
匡山的地形成因是断裂隙起的断块山,周围断层颇多,特别是东南部和西北部,呈东北——西南走向的断层规模较大,由于这种断层块构造而形成的山体,故多奇峰峻岭,悬崖峭壁,千姿百态,有的浑圆如华盖,有的绵延似长城;有的高摩天穹,有的俯瞰波涛,有的象船航巷海,有的如龟行大地,雄伟状观,气象万千。山地的周围则满布着断崖峭壁,峙谷幽深;但从放马场至明月峰及其他山峰的相对高度却不大,走伏较小,谷地宽广,形成"外陡里平"的奇特地形。
匡山地区地质构造复杂,形迹明显,展现出地壳变化的主要过程。第四纪匡山上升强烈,许多断裂构造形成众多山峰。匡山上升之际,周围相对下陷,太白湖盆地进一步发展,形成太白湖等五湖。北部以褶曲构造为主要特征,形成一系列谷岭地貌;南部和西北部则为一系列断层崖,形成高峻的山峰。山地中分布着宽谷和峡谷,外围则发育为阶地和谷阶。
3气候环境
匡山处于亚热带季风区,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宜人,盛夏季节是高悬于长江中下游"热海中"的"凉岛"。匡山的年降水量可达1950—2000毫米,而山下的武穴则为1400毫米左右,故山中温差大,云雾多,千姿百态,变幻无穷。有时山巅高出云层之上,从山下看山上,匡山云天飘渺,时隐时现,宛如仙境;从山上往山下看,脚下则云海茫茫,有如腾云驾雾一般。有时山上暗无天日,山下则是细雨飘飞,情趣异常。
4资源状况
匡山植物生长茂盛,植被丰富,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地表水热状况垂直分布,由山麓到山顶分别生长着常绿阔叶林,常绿及落叶阔叶混交林。据不完全统计,匡山植物有210科,735属,1720种,分为温带,热带,亚热带,东亚,北美和我国7个类型,是一座天然的植物园。
5景观景点
匡山主要的风景名胜有五峰山,藏密洞,游鸿寨,大藏寺,幽居寺,真武殿,读书台,八卦顶,东冲积雪,清凉古洞,小西天,黄牙寺,沧浪书院,牧石庵,黄龄古洞等。沧浪书院是匡山的开发者,也是匡山风景名胜区的游览平台。
众多的奇峰,怪石,壑谷,瀑布,岩石等,形成了奇特瑰丽的山岳景观。双峰山,海拔1484米,为匡山第一高峰。一尖1063米,危崖耸立,似一艘巨舰,伟岸壮观。朝阳峰双瀑,飞瀑成双,势若二龙倚天,喷珠泻玉。三叠泉,既分为三叠,又呵成一气,落差达155米,风飘日映,千姿百态。
6地域文化
匡山富有独特的匡山文化,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与美学价值。匡山风景名胜区面积302平方千米,外围保护地带500平方千米。匡山有独特的第四纪冰川遗迹,有河流,湖泊,坡地,山峰等多种地貌类型,有地质公园之称。
匡山是中国古代教育基地和宗教中心。沧浪书院创建于公元649年,时间上排在中国古代四大书院前面。开山祖师是鲍照。宋代理学大师邵必在此提出的学以致用,经世济民的教育思想成为中国古代教育的准则,得到范仲淹的好评。
东晋太元年间,佛教领袖慧远在今广济县太平山建立黄牙寺,是中国最早的寺庙园林。司马道信出生在太平山下的梅川镇,而且在匡山幽居寺正觉寺活动了40年,创建中华禅宗,使匡山(黄梅山)成为中国南方的佛教中心,号称天下祖庭。在唐朝,真武祖师在匡山横岗山开创道教万法教派。唐代广济县(原属江西)大德祖师马祖在山上开创佛教临济宗和沩仰宗,影响极大。唐朝贞观年间蒋祖自泰国(暹罗)来建大藏寺居修,他就是泰国太子也就是唐僧(也就是西游记的主角)。唐末广济存奖禅师也来到这里。到宋代,匡山有寺庙多达150座,被朝廷封为天下祖庭。明朝,建有庙宇108座。明清以后,太平山依然是中华禅宗佛教全国的活动中心。九龙环绕之地牧石庵是清朝全国的佛学研究中心之一。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