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后溪礼拜堂

家乡区县: 厦门市集美区

后溪礼拜堂建于1926年,落成后成立堂会,名为“碧溪堂会”。

后溪礼拜堂座落在后溪镇街路。教堂坐南向北,占地面积731m2,由教堂、牧师楼、护厝、围墙四个部分组成,总建筑面积441m2。其中,教堂为西式建筑,上有钟楼和十字架作标志,占地面积163m2;教堂的前面是围墙,围墙的门正中有十字架;教堂的后面是牧师楼,占地面积108m2,是砖木二层楼结构;教堂的西边是护厝,原为信徒私人房屋,后献给教堂使用,占地面积170m2。该堂结构坚固,在解放前仅维修过一次门窗,1980年又重修过一次,至今尚为完好。

后溪礼拜堂的选址,反映了早期后溪地区基督教布道的历史印迹。教堂兴建之前,厦门“三公会”的美归正教已派传道人员在后溪街路租私房布道,英伦敦会下属的灌口教会也在下店进行布道。英美“三公会”的传播当时皆以厦门为基地,然后分工合作,划分地区传播,向闽南闽西各地发展,教徒满十人左右即组成一个小教会。随着信徒的增加,建堂势在必行。围绕选址问题,街路、下店两方的意见不一。后由美归正教会、英伦敦教会及本地各派1名代表,组成三人小组进行选址并划分布道区域。初拟以山为界划分布道区,后决定以溪为界划分灌口、后溪教会的布道区,并决定在街路兴建后溪礼拜堂,报请厦门区会批准。1924~1925年由杨金练、杨谦利两长老到缅甸仰光向华侨募捐七千多银元,聘许春草、杨就是捐资200银元,添置40条长靠背椅及讲台一张,保留至今。

厦门市基督教的传入与发展150多年来。据《厦门基督教志》记载,厦门市基督教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五个时期:萌芽期(1842-1861年);发展期(1862-1891年);兴盛期(1892-1927年);稳定期(1928-1948年);转折期(1949-1990年)。据此,后溪教会当是创立于厦门市基督教传播的兴盛期。另外,该志还介绍了厦门市基督教原有五个教派,其中基督教联合会已停止活动。截止1990年,尚有中华基督教会、基督教临安息日会、基督教聚会处、真耶稣教等四个教派。后溪教会隶属于厦门市中华基督教教会。此外,据后溪礼拜堂现任传道庄书榜介绍,世界基督教有三大派系:天主教、东正教、新教。后溪教会隶属新教派系。

上述厦门基督教的传入与发展150多年来,其机构的名称也经历了11次的演变,从英美的“三公会”(美归正教会、英伦敦公会、英长老会)开始,先后有长执会、漳泉大会、宣道会、传道公会、闽南大会、厦门区会、三自爱国会、基督教两会等。后溪教会当属于“三公会”的美归正教会的传播地区(以漳州为主线)之内。据上所述,后溪礼拜堂建堂以前,在厦的英美“三公会”的美归正教会已在街路、英伦敦公会所属的灌口教会也在下店租私房进行布道,后随着发展而建堂,因此,建堂后的“碧溪堂会”,实际上是美归正教会与英伦敦会的融合。后溪教会的早期是洪(洪塘头)山(兑山)堂会的一个支会。

后溪教会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萌芽期(建堂前以街路、下店为活动中心),发展期(1926-1948年),转折期(1949-1965年),休会期(1966-1980年),复会正堂期(1981年至今)。

厦门集美专题链接:http://www.wutongzi.com/kan/fujian/jimei.html

个人能力秀主页:http://abc.wm23.com/yqm0307

个人博客主页:http://blog.sina.com.cn/u/2619511377

杨清梅(2014-05-2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