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泉寺石窟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中国中部河南省的安阳市境内。灵泉寺原名宝山寺,东魏高僧道凭法师于武定四年(公元546年)创建。隋开皇十一年(公元591年)隋文帝诏寺僧灵裕法师(道凭的弟子)到长安,封为国统僧官,管理全国寺院僧尼;又将宝山寺改为灵泉寺。
灵泉寺原名“宝山寺”,隋文帝(公元581~604年在位)时赐名为“灵泉寺”。灵泉寺石窟始凿于东魏武定四年(公元546年),止于宋代。现存有东魏至宋代的石窟造像、摩崖石塔200余处,并有北齐双塔和唐代双石塔。灵泉寺摩崖石塔按年代编排,反映出历代塔式的沿革,堪称中国最大的高浮雕塔林群。灵泉寺石窟的发现,为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史、石刻艺术史、佛教史、音乐史等方面,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灵泉寺及石窟群,在安阳市区西南25公里的宝山之麓,位于安阳县善应镇南坪村南。这里山青泉碧,谷幽林深。灵泉寺原名宝山寺,东魏高僧道凭法师于武定四年(公元546年)创建。隋开皇十一年(公元591年)隋文帝诏寺僧灵裕法师(道凭的弟子)到长安,封为国统僧官,管理全国寺院僧尼;又将宝山寺改为灵泉寺。此处为北方佛教圣地,规模宏大,称“河朔第一古刹”。寺院东西两山,大造石窟,山岩遍刻塔龛,是全国最大的浮雕塔林,俗称“万佛沟”,又名“小龙门”。
灵泉寺遗存的基址坐北朝南,中轴线上有山门、天王殿、玉皇阁、大佛殿、菩萨殿、千手千眼佛殿。僧房、寮舍连成一片。
寺西北现存一对单层方形石塔,由塔基、塔身、塔顶组成,型制较小,仅有2.5米高,雕饰朴素。二塔相距4米,乃道凭法师的烧身塔,上刻“宝山寺大论师道凭法师烧身塔”塔铭和“大齐河清二年(公元563年)三月十七日”的题记。这是中国最早的石塔。
寺中有唐代九级方石塔一对,为密檐楼阁式,通高6米,由塔座、塔身、塔刹组成,四角呈抛物线形,很是优美。塔身镌佛祖、弟子及护法神王,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塔座雕饰的乐伎,各持笛、笙、鼓、琵琶、箜篌等乐器,正在动情地演奏姿态,由此可见盛唐灿烂文化之一斑,是研究古代音乐史的珍贵资料。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