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水乡贤陈蓍

家乡区县: 福建省长泰县

“水利兴则国泰民安,水利衰则社会动荡。”远古的大禹治水,近代的疏渠引流,无一不体现这一说法。走进长泰的大地,平铺的田园,青葱的庄稼,还有那悠久的堤石,正是历史的见证。据史料记载,长泰的众多沟渠的取道大多定位于两宋时期,而其首倡者、组织者陈蓍更是流芳万代、深受景仰。“清流含日彩,奔浪荡霞晖”是修筑成“双圳陂”后的美景,那时,农哥农嫂喜迎清流,共浇园田,苍生齐乐,丰收在望。在这个群山环绕的盆地里,让有限的水资源适得其所,各司其职决非易事,古有“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以此说明治水工作的刻不容缓,陈蓍修陂何尝不是这样?

合理治水是灌溉农业和旱地农业的前提,陈蓍把先人治水留下“以疏通为主” “深淘滩,低作堰”、“遇湾截角,逢正抽心”等宝贵经验作为治水的要领。经过无数次的实地勘测,分析调研,针对长泰境内的地形特点,陈蓍决意分东圳、西圳引水灌溉,他把该水利工程称为“双圳陂”。11年的餐风露宿,11年的经冬历暑,从宋宝庆二年(1226年)开始动工的“双圳陂”终于在嘉熙元年(1237年)胜利竣工了。凿石开山、通渠拓积,疏导拓宽曲折狭窄河道,这支自发形成的队伍居然有条不紊地实施操作,他们克服的困难无法用言语表达。有了良好的开端之后,便按时开闭,调剂蓄泄,同时选配一批相对固定的管理人员,常年巡视、检查,及时组织人员进行维修,让所筑工程更有效地服务于长泰的百姓。“双圳陂”以其规模宏大,蜚声闽南,《漳州府志》也记载此事。

而今,踏着古人的足迹,总长30余里的“双圳陂”依然展现他们积极的一面。36处陂塘,300余条水圳,还有那洪水涝易冲毁处所筑的堰闸,数百年来在自己的地盘上悄然地劳作着,而周遭是不断繁衍生息的长泰乡民。于是,有了庄稼人眼中的丰硕,还有了洪灾后的释然,同时,因了陈蓍的楷模作用,多数村民均能自觉去维修保护“双圳陂”,为“双圳陂”注入更多的活力。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线路曾作了一个改动,但大多沿用旧址,历史明证当时陈蓍等人是如何的精心设计,仔细修造。毕竟这是一种实用性特强的工程,它们不是那些仅仅怡人耳目的“标志性建筑”。陈蓍堪称长泰的“李冰”!

陈蓍也为双圳陂的修筑倾其毕生财力与精力,呕心沥血,无怨无悔。陈蓍对家人的影响颇大,陈蓍谢世后,其遗孀颜氏继其未竟之业,指挥着长泰县境内的水利网络,充分发挥“双圳陂”的作用。长泰县的百姓为纪念这位治水的乡贤,为他建立了祠宇,尊为“陈蓍公”,常年虔诚祭拜。在双圳陂经过的戴乾村,还立有“重修双圳陂”碑石,保存至今。陈蓍的治水,使长泰境内得到了进一步的开发,也为长泰的文明史留下深深的印记。

[陈蓍,长泰县彰信里(今陈巷镇)双芹社人。陈蓍家境富裕,生平好义乐施,尤其热心于公益事业。宋嘉定年间(1208——1224年),长泰旱涝更迭不已,严重地破坏了本地的农业生产,他慷慨解囊,毅然捐献出良田240亩,让乡里开圳建陂,并出资聘请水利名师进行全面勘测,总体规划设计。此举一呼百应,各里社群众纷至沓来,自带工具,在陈蓍的组织下修建成贯穿5里、15个村社,总长30余里的“双圳陂”,造福长泰人民。]

小昔米(2014-05-26)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