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溪县老城墙,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还在,出南门即是广场,名叫“校场坝”,想是自古操兵演阵的地方,状如一把撒开的扇子,竹溪河绕场环流,在扇轴处是一座古色古香大戏台,斗拱飞檐,俯察广场,向南遥对阵列远山。场坝沿河一带,河堤内外是合抱粗的古柳树林。一交“立春”,校场坝边上如织如烟的柳条儿开始从冬眠中苏醒过来,舒缓着腰肢。每年正月新春,万物萌舒,景气和畅,这里就成为万民寄望的欢乐海洋。山二黄大戏海报贴出,上至中峰、将家堰,下至水坪、县河,四乡八方,乡民呼朋引伴,挽妻携子,汇聚而来。戏台上红灯高挂,大幕低垂,戏台下人浪如潮。戏没开始,“闹台”锣鼓敲得一阵紧似一阵,把人的欢乐情绪撩拨得如沸腾的滚水一般。终于,大幕徐徐开启,台下的万众徒然安静,仰首注目,屏声静气。那台上丝竹管弦金钹檀板和响弥漫,歌喉渐起,角儿灿然登场,眼波照处,勾魂摄魄……
戏终人散,余音在耳,灯火阑珊,人们踩着余兴而归,夫妻牵挽情侣逗趣,毛孩子们追逐嬉闹,男女后生打情骂俏。年复一年,人们借助山二黄排遣山居寂寥,增添生活乐趣。
竹溪人爱戏,爱唱、爱乐是有名的。以向坝为代表,竹溪是一个民歌的海洋。过喜事唱花鼓子“闹房”,死了人打“夜闹鼓”唱丧歌,插秧唱“秧歌”,薅包谷草打“薅草锣鼓”。多少届知县、县长的名字记不得,山二黄演员的名字却是家喻户晓。一场戏演完,台词唱词第二天都会在民间广泛的传唱吟诵。剧团的男女主角提篮到菜市场买菜,卖菜的一看演员来了,就把最好的菜抢着往篮子里面送,大葱蒜苗,萝卜白菜一会儿就是一篮子,钱却分文不取。演花旦的不知成了多少人的梦中情人,演小生的暗自成了姑娘媳妇的心中偶像。
竹溪山二黄已经被《中国戏曲大全》陈列于南京博物馆,同时为《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收录。是全国古老稀有的100个剧种之一,竹溪县山二黄剧团则是唯一能演出山二黄的剧团,被戏称为“天下第一团”。山二黄,又名汉调二黄,俗称靠山黄。是流行于鄂西北和陕南地区的皮黄剧种。该剧种系随荆襄移民带进的楚调与竹溪方言、语音、民间音乐逐渐结合演变而成。到光绪年间,山二黄在郧阳陕南一带已相当兴盛,并已独成体系。民国年间,郧县的“万山学社”,竹溪的“三亦礼”、“新溪剧社”、竹山的“三易社”、房县的“三乐社”、黄龙滩戏班、郧西天河口戏班等皆都有一定的影响。他们常在陕南鄂西北一带巡回演出,到陕西安康、汉中等地打擂台,山阳漫川镇的秦楚古戏台就是唱对台戏的见证。解放后《朝阳沟》一出,郧县丹江及以后的十堰市剧团都改唱豫剧了,竹溪山二黄剧团就成了“天下第一团”了。
山二黄的角色分为十行:一末、二净、三生、四旦、五丑、六外、七小、八贴、九老、十杂。在演唱发声上除四旦、八贴用假嗓外,其余行当皆用本嗓。
山二黄的乐队分文场和武场。文场主要是胡琴、月琴、三弦,配以二胡、唢呐、笛等。武场由鼓板、大堂鼓、筒鼓、大号、铜罄、木鱼、大锣、苏锣、小锣、马锣、二五子、大钹、小钹组成。竹溪县志载,竹溪有“钦定乐器”十八种,可见其丰富与完备。
一方山水,一方乡音,造就一个剧种。山二黄能在竹溪传承发展绵延不绝,这是竹溪山水孕育的结果,也和竹溪人的天性有关。山二黄的敦厚婉转,暗合了竹溪人的群体心理,表达了山水旖旎、长川开阔、溪流婉转的地域形势,而在山二黄的清越、激昂里,分明唱出了山峦崇伟、谷壑幽邃,也表达了竹溪人性格中阳刚率性、坚韧的另一面。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