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草岭与“六月黄会”
半草岭,位于罗家集乡和买家集乡交接之山巅。山顶宽阔平坦,山腰杨树成林,谷狭如仓,它的半山是草坡,半山是杨树及灌木林,故名半草岭。
每年六月二十三至二十四,半草岭举办"六月黄会"。历史上这里的群众为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每年三月打青苗醮,六月二十三在半草岭举行祈神保佑庄稼成熟的佛事活动和民间艺术活动。"六月黄会"由此得名。
"六月黄会"于六月十五从各庙拉开序幕,当地称为"开衙"。这天开启庙门,在附近选一场地,竖起"万民伞"(此伞至今保存)插起旌幡,抬起神像,群众焚香献羊,后表演节目,这种节目内容为历史典故,如汉朝的《昭君和番》,三国的《三英战吕布》、《古城会》,还有《唐僧取经》、《笑和尚》等。表演时,剧中人物头戴面具,身着戏剧服装,手持道具,登场后简单报名亮相,按故事情节进行表演,类似舞剧,但又夹杂小许道白和唱段。用民间器乐--锣、鼓、钹、钗和唢呐烘托伴秦,形式多样、表演独特。
"六月黄会"的高潮是二十三、四两天,群众分别抬神巡山,前有法师打醮开路,傍有万民伞和各色旗帜呼拥,后有锣鼓唢呐秦乐,还伴随着成百"还愿"的马匹,民间说法是:这些马将"得到神的保佑",故清水沐浴,柏香熏烘,毛拴些黄表纸,跟着游山,以示答谢。半草岭花儿会场规模盛大,人山人海,更是各路花儿歌手登场亮相引吭高歌交流荟萃,放射出奇异光彩的地方,勤劳朴实的各族人民用花儿倾诉着对幸福生活与美好爱情的憧憬与向往,他(她)们忘掉所有的烦恼,尽情的唱、尽情的跳。这天是他(她)们一年当中最幸福,最难忘,最留恋忘返的一天。
和政秧歌
在和政县,每年的农历正月,生活在这片热土上的汉族群众便自发组织起来,以流传至今的民间传统艺术形式--玩秧歌来欢度春节。秧歌队以她艳丽奇特的装扮,庞大有序的阵容,在正月初三到元宵节这段时间,走街串巷,逢会赶场,吹拉弹唱,载歌载舞,用欢声笑语,为城乡群众送去新春的祝福,用喧天的锣鼓期盼着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成为新春期间和政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
和政秧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风格独特,异彩纷呈。有着"六大新郎的低跷"和"腊花姐高跷",旱船、太平鼓、挥龙、舞狮、耍牛、跑驴等众多角色的民间艺术形式。队伍前先由"流星"引头,领串扮丑角的妖婆、鬼子,随后有"童子鞭""膏药灯"和装扮男、女身子的六大新郎呈前五角,其后是小型民乐队,主要有板胡、二胡、低胡、三弦、轻琴、竹笛、木鱼、撞铃等,演秦多为民间小调曲目。
再后面是身着藏或回族服饰的男生,引助男生扮女装,手持彩扇、身着长彩裙、头载鲜花装束脚踩高跷的腊花姐,翩翩起舞,跷女文雅俊秀、婀多姿,男生举止憨态,动作豪放洒脱。伴随着大鼓、钹、锣的旋律和唢呐的吹秦,表演高跷特有的高空迎风舞姿,表演中属精彩部分是进场、花场和出场。歌曲主唱由中、老年三、五人组成他们以高吭、诙谐的高调式,现编现唱,讴歌盛的世太子,祝愿国泰民安,期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太平鼓,俗称"小鼓",表演者20~40人不等,身着红或黄或绿或兰或黑服饰,肩跨绘有太极图案的小鼓,两手各持1支鼓槌,在小锣、大钹穿插协秦的导引下,按节拍,有韵律的分别向左右、上下、前后轮鼓面,鼓声紧凑震耳欲聋。动作、队形变化多端,民间俗称"上打雪花盖顶,下打古树盘根"。太平鼓以"声声贺太平,阵阵显吉祥"受到群众的喜爱。
此外,在整场表演中分别穿插挥龙、舞狮、耍牛、跑驴等以百姓生产生活为内容的小型带情节性的杂耍节目,时唱时说,曲谱大多采用"四季调、""放风筝"、"织手巾"等,随口顺编,多以祝愿、道谢,拜年问好及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诙谐的后语为主。
每逢正月十三的这天,各伙秧歌汇集在县城,分场进行展示表演,俗称"上十三",届时秧歌表演达到高潮,农历正月十五,闹灯后全部结束。
独特的西北民歌--"花儿"
松鸣岩,又称须弥崖,地处临夏州和政县境内,是河洲八景“松鸣叠翠”之所在。松鸣岩,山势巍峨,松林茂密,流水潺潺,如诗如画。“老僧喜开浴佛会,八千游女唱牡丹”是松鸣岩花儿会盛况的真实写照。在层林掩映的奇峰峭壁上,耸立着玉皇阁、南无台、西方顶、普陀寺、独岗寺庙宇,一座座金碧辉煌,奇丽壮观。
松鸣岩花儿会,俗称四月八(实指农历四月二十八)花儿会。始于明代成化年间,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农历四月二十六日至四月二十九日历时四天,四月二十八则是花儿会的高潮。
松鸣岩花儿会,有独唱、对唱、齐唱、咪咪独奏等演唱形式,并有自制的四弦子、咪咪等乐器伴奏,其内容有对新生活的赞美,有对生产劳动的颂扬,有历史故事,更有那美丽动人的情歌。其演唱曲目繁多,河州花儿的大部分令调,在这里都有令人耳目一新的表现,“牡丹令”尤为盛行。届时,临夏、和政、东乡、广河、康乐、卓尼、临洮、夏河等县回、汉、东乡、藏等民族的歌手云集于此,搭起帐蓬、昼夜对唱。各民族歌手们聚集在山顶上、树阴下、小河边、丛林间,引吭高歌,漫山美丽的“花儿”,唱出心中的“少年”,歌声响彻山谷,咪咪声此起彼伏,其情境如痴似醉,美不胜收,使人留连往返。
“我亦龙华游胜会,牡丹听罢独徘徊”。今日之松鸣岩涛依旧,花儿烂漫。六月的松鸣岩独领风骚,六月的松鸣岩分外妖娆,以其特有的魅力,迎接远方的宾客、八方歌手的到来。
宁河十三节
和政古称"宁河"。农历正月十三,是和政特有的一种古老"节日",这天是农民展演民间文艺的喜庆吉日,也是一年一度的传统秧歌盛会。
正月十三的和政,酒香氲氤,秧歌阵阵,山醉,人也醉,更醉的要数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秧歌会。这天,十里八乡的秧歌队进城赶会。四面八方的群众成群结伴地来了,尤其是打扮得花红柳绿的山姑乡妇们笑嬉嬉地赶来了。数万张象花朵般盛开的笑脸涌上街头,偌大的县城街一下子窄了许多,窄得就象一线天的峡谷,爆满的人流就象是要穿峡越谷的水汹涌波涛。高亢清越的唢呐声,震心荡腑的锣鼓声,优美动听的弦乐声,鞭炮的爆声和人们的欢声笑语,组合成憾天动地的声浪,激荡着宫灯,彩旗、春联装扮起来的山城;此时,和政成了一座秧歌荟萃大舞台,尽情抒发丰收农民的喜悦和激情。城隍庙、党家场、火神庙、政府门前,一伙伙秧歌队在舞,在跳,在旋转,没了牙的老奶奶在笑,胡须花白的老爷爷在赞,周围睁大眼睛看的姑娘们,指手划脚在说的少妇们,她们的心被秧歌队中的妖婆子的舞步牵动着,被高跷的舞姿所倾倒,一个个神飞色迷。龙腾虎跃的秧歌队过来了,一伙接着一伙。秧歌场上,狮子、龙灯、高跷在春风里舞,妖婆在春风里歌。太平鼓,太平锣、金唢呐、铜钹、玉笛、手风琴,和着春的旋律和节秦,春潮满怀。男生英俊潇酒,女生轻秀丽,正如秧歌告词中所描绘的女装男扮,就象八洞神仙,男装女扮,好似仙女下凡,一个个踩高跷的女生,佩戴流金溢彩的头饰,右手彩扇频摇,左手丝巾飞舞舞。向前走,彩裙翩翩,向后倾,婀神姿。秧歌队扭致了最热闹处,许多人放鞭炮迎接,上百人高声叫好,这时候,扭秧歌的人喜形于色,扭得更欢了,看秧歌的如品佳酿,如痴如醉,欢乐犹如喧腾的海洋,人们象鱼儿一样畅游在神话般的海洋里,尽情地享受着生活的乐趣。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