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徐世昌题记。文为“癸丑四月辛丑,约苏州吴郁生、广州李家驹游崂山,同游者贺县于式枚、合肥李经迈、张士珩,宿于华严庵,明日至太清宫,负峡函海,松石奇古,极雄深幽,靓之致念憨山争席事,俯仰兴叹。返华严庵,仍遵来路历土堑岭、循九水而归。张君独留,次晨之八水河观瀑,蹑梯子石,越烟云涧,别觅归路,往返约三日。道士韩太初善琴,马贤静善谈元,皆此游可纪者。天津徐世昌。”该题记刻石在太清宫盘石路下端之北侧,字径半尺,刻工亦佳,为徐世昌之真迹。
2.题辞“山高水长”。在徐世昌题记之左前,楷书横排,字径50厘米,据传该字为清末即墨知县、定陶县人曹蕴键题。
3.题辞“涵海豢云”。在徐世昌题记之右上,横排草书,字径60厘米,书者不详,云字之左,原有题记一篇,已毁。
4.邱长春摩崖诗刻十首。诗文为:“烟岚初到上清宫,晓色依稀途径通。才到下方人未食,坐观山海一鸿?。”“云烟惨淡雨霏微,石洞留人不放归。应是洞天相顾念,一生嗟我到来稀。”“云海茫茫不见涯,潮头只见浪翻花。高峰万叠连云秀,一簇围屏是道家。”“松风涧水两清幽,尽日清音夜不收。野鹤时来应不倦,闲人欲去更相留。”“溪深石大松更多,郁郁苍苍道气和。不是历年樵采众,浮云蔽日满岩阿。”“贯世高名共切云,游山上士独离群。仙乡贵重三茅客,仕族尊荣万石君。”“西天仰视刺天高,山上仙人种碧桃。桃熟几番人世换,洞中秦女体生毛。”“清歌窈袅步虚齐,月下高吟风舞低。谈笑不干浮世事,相将直达九天西。”“烟霞紫翠白云高,洞府群仙醉碧桃。鼓透碧岩雷震骇,满山禽兽尽呼号。”“道力神工不可言,生成万化独起然。大山海岳知轻重,没底空浮万万年。”“栖霞长春子书,庚寅上石。”诗刻于太清宫三皇殿后山的巨石上,字径约10厘米,诗刻已漫漶不清,但笔划仍端正苍劲。南宋庆元元年亦即金明昌六年(1195年),邱长春(处机)首次由宁海之昆仑山到崂山太清宫,据《太清宫志》载:“邱祖住未久,留诗二十一首,偕其道侣西去。”其中十首镌太清宫,庚寅年上石之时应为公元1230年,即南宋绍定三年,金正大七年,是年为邱长春逝于燕京长春宫(今白云观)之第四年,此诗当为太清宫道士书写并上石镌刻,距题诗年月已30余年。邱长春居崂山,常往来于上清宫、太清宫之间,此诗有“烟岚初到上清宫”之句,显然是为上清宫而作,对景物的描绘也似上清宫之环境,可以断定此诗是特地为上清宫所作,被太清宫道士先刻于太清宫三皇殿后山。
5.题刻“烟云胜景”。在上清宫后山上,楷书横排,字径20厘米,癸亥秋月(1923年)杜希儒题。
6.题刻“涵虚凝翠”。在太清宫三官殿后,字径60厘米,邵元冲题。
7.摩崖刻石“波海参天”、“始皇二十八年游于此山”。在太清宫东山路之东侧,楷书,上行“波海参天”字径1米,下行字略小。清末民初,太清宫道人为追记秦始皇曾游过崂山,请北京大学教师书写并聘青山村石工镌刻,据20年代书刊介绍,原辞为“始皇二十八年游于此山书”,后人为避秦代刻石之嫌,将“书”字凿平。旁有游记一篇,已漫漶不清,“文化大革命”中被毁,1979年修复。
8.题刻“观海”。在“波海参天”刻石之北,字径1米,楷书横排,书者不详。
9.题刻“劳劳何为”。在“观海”之北,字面朝天高于视线,游山者难以发现,字径10余厘米,书者不详。
10.题刻“宇宙奇观”。在“劳劳何为”刻石之北,1935年8月近代著名篆刻家江苏扬州人吴南愚篆书,横排,字径30余厘米,书镌均佳,颇引人注目。
11.题刻“山海凌云”。北上近青山口,在山路之西,宣统二年(1910年)曾任四川、云贵、两广总督岑春煊书。
12.摩崖刻石“山海重光”。刻于太清宫北山巅之巨石上,楷书,不规则排列,字高3米,1945年8月16日,抗日战争胜利之次日,国民党青岛市市长李先良题刻。
13.康有为崂山诗刻。诗为:“天上碧芙蓉,谁掷东海滨。青绿山水图,样本李将军。神仙排云出,高台照金银。芝旗与松盖,光景蕤五云。群贤能冒险,渡海咸欢欣。楼船两飞轮,破浪入山根。山下太清宫,万竹夹道分。道人多道气,长须迎缤纷。殿前两百果,老树霄汉干。阶前一耐冬,千年尚郁蟠。蔽山弥万绿,涧流屈潺氵爰。直上崂山巅,夹道万卉繁。奇石起攫搏,或作虎豹蹲。老熊当道卧,异柏挂岩丹。苍松亿万千,漫山洪涛翻。应接目不暇,清赏心所安。欹岖过岭后,荦确石山赞山元。盘蹬登上清,惊看飞瀑喧。渐度山兀山臬山献,峰头草成茵。至正余摩崖,抚起感心颜。虽赏丘壑美,稍惜草木删。俯望碧海浸,超然十洲仙。吾生诸天游,世界等微尘。方士采药来,自此求神山。云昔秦始皇,登道随山刊。方壶与园峤,水中浮碧寰。白银为宫阙,仙人缟衣冠。楼阁倚缥缈,度劫亿万春。今岂有真人,玉宇琼楼寒。深恐六鳌动,铁围漂荡艰。龙伯国大人,提掷出九关。且游播耨迦,复欠晃昱还。何处非天际,暂复留人间。”诗之后附有跋,其文为:“癸亥五月康有为来青,偕张志易吾、崔世善修如自济迳来。与邹文蔚敬安、王大祯艺生、方作霏雨农、丁延龄晓帆、秦曾源云稼、王天伟幼云、戚运机愚勤、门人陈干明候、江希、张慕渠游崂山。警察厅长成维靖逸广率警卒三十余人护行,调金星轮船及一小轮,自沙子口渡海,电局牟钧德幼南,通电预办,乘月乃归。康有为赋诗写记。”诗刻于崂山太清宫后巨石上,诗与跋皆为康有为亲笔所书。原书于四张四尺宣纸上石镌刻,书法与镌工均精绝。癸亥年为公元1923年,康有为时年65岁,此次来青后,即寓居福山支路5号“天游园”,直到1927年病逝青岛。
14.题刻“逢仙桥”。桥在太清宫三官殿与三清殿之间,沿水流方向铺巨大石条而成。字径50厘米,镌于桥北端巨石上。另有小字一行,文为“宋建隆元年庚申敕封华盖刘真人若拙建”。字为青岛市曹和薂隶书。
15.题刻“龙头榆”。在逢仙桥北端,有古榆虬枝盘曲状如游龙,树高15米,树干最粗处为3.7米。字刻于树旁石上,字径30厘米,另有小字一行,文为:“唐天?甲子李真人哲玄手植”。青岛市杨慕唐行书。
我的梧桐子家乡主页:
http://www.wutongzi.com/kan/shandong/laoshan.html
我的能力秀主页:http://abc.wm23.com/xujing0317
我的博客主页:http://blog.sina.com.cn/xjxj317
我的微博主页:http://weibo.com/xjxj317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