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是我省旅游业发展的一块金字招牌。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始终把旅游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紧紧围绕国际旅游名城建设,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使旅游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2009年旅游接待人数120万人次,旅游收入7亿元,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到全市GDP的50%以上。今年1-9月份,旅游接待人数13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7.5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4.7%和31.7%。我市先后荣获“感动世界品牌城市”、“国家旅游名片城市”、“市民最满意城市”、“中国最佳生态旅游目的地”、“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旅游目的地”、“2010年十条精品文化旅游线路优秀城市”等称号。
当前,第二轮西部大开发的热潮正扑面而来,特别是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相继出台,为我们全省及各市、州(县)的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省委、省政府着眼于甘肃新发展,提出了建设工业强省、文化大省、旅游大省和生态文明省的宏伟目标,敦煌作为全国第一批对外开放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推进文化旅游资源大市向文化旅游强市转变,我们敦煌首当其冲。
实践证明,敦煌的优势在旅游,特色在文化,赶超发展的着力点在于文化与旅游一体化发展。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只有立足实际找差距,跳出敦煌看发展,把敦煌的发展放大到全省、全国乃至国际的高度,围绕“展示魅力敦煌、建设艺术之都”的发展定位和建设国际旅游城、文化艺术城、大漠光电城、西北地区最具特色的鲜食葡萄基地的“三城一基地”发展目标,坚持“文化促旅游、旅游促产业、产业促发展”的工作思路,构建大循环旅游业态,实施大项目开发战略,开创大发展良好局面,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才能把敦煌打造成全省旅游业发展新的增长极和名副其实的旅游龙头。
——建设国际旅游城。依托境内众多的历史遗迹和人文自然景观,以国际化的理念、国际化的营销水平,加快旅游深度开发和转型升级,提供与国际接轨的旅游产品和旅游服务,积极创造无障碍旅游人文环境,努力建设具有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旅游目的地城市。下一步,我们要围绕推进旅游市场国际化,健全“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的长效宣传机制,立足国际国内两个市场,靠金字招牌出名,靠金字招牌揽客,盯紧高端,拓展中低端,强势推介,巩固韩国、新加坡、香港、台湾等市场,进一步拓展欧、美市场。继续办好敦煌飞天文化旅游节、葡萄节、沙滩排球赛等大型节会,争取引进世界时装周、博鳌论坛,力争打造1—2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节会。围绕推进景区景点精品化。实施莫高窟保护利用和鸣沙山·月牙泉景区改造工程,完善景区配套服务功能和可参与性项目,提升整体接待能力和服务档次。开发阳关休闲旅游度假区,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大力发展边关军事、民族风情、绿洲休闲等项目,全面形成有景区可看、有生活体验、有风情特色、有产业魅力吸引的综合性旅游景区。实施雅丹世界地质公园建设项目,在保护原始地貌、突出景区鲜明个性的基础上,打造集探险摄影、自驾旅游、影视拍摄、教学科研为一体的综合性承载景区。积极推进旅游产业与生态、农业、光电、文化等产业的有机融合,培育集农业观光、休闲度假、民俗文化等为一体的专业旅游乡镇2个、专业旅游村5个和农家乐100户,建成万亩节水高效园区和现代农业观光区。围绕推进旅游设施高端化。完成市区至各景区道路升级改造。加大配合支持力度,确保敦煌至格尔木铁路建设项目尽快开工。实施敦煌机场改扩建工程,把敦煌机场从4C级提升到4D级,国际航空口岸在目前临时开放的基础上,争取“十二五”期间尽早长期开放,进一步畅通游客出入渠道。统筹规划宾馆酒店布局建设,改造新建一批星级旅游宾馆饭店,形成高、中、低旅游酒店序列,满足各层次游客需求。借鉴国内外发达城市的理念,在全市景区景点及重要游客集散地,建立规范统一的多语种旅游指示标识系统、购物中心、接待中心,着力打造数字化景区和远程旅游服务系统;全市旅游景点、城市公厕全部建成国家星级标准公厕;积极发展旅游公共交通,加快旅游车辆更新换代,推进旅游服务国际化、标准化、精细化、人性化。同时,与国内大集团融资公司进行合作,将敦煌优势旅游资源、旅游项目、旅游产业进行重点培育,整体包装,规范管理,尽快实现敦煌旅游整体上市。
——建设文化艺术城。依托博大精深的敦煌文化,以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建设为重点,加快文化基础建设,打造特色文化品牌,以敦煌特有的文化元素彰显城市个性,以古老的敦煌文化对接现代文明,不断加快文化与经济的融合,以文化的软实力提升经济竞争的硬实力,努力建设文化特色更加鲜明、艺术氛围更加浓郁的文化艺术之城。下一步,我们将以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为重点,按照省级敦煌文化艺术开发区发展规划,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会展中心、体育中心和张芝、索靖纪念馆等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实施敦煌古城复建项目,与美国龙安集团、北京慕真羽裳公司等国内外知名企业联合,计划投资30亿元,依托白马塔原有文物遗迹,开发1平方公里范围的原沙州古城,建设集古迹保护、会议展览、商贸旅居、佛事文化等为一体的文化产业园区,再造一个人们心目中盛大辉煌、繁华靓丽的“意念敦煌”。建设敦煌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结合市区至月牙泉文化产业带建设,把临近月牙泉景区的杨家桥乡更名为月牙泉镇,依托中心区“画家村”建设,邀请和吸引国际艺术家和国内各大艺术院校师生来采风、创作、写生、交流,将其打造成国内外艺术家文化交流中心。以推进文化传承创新为目标,充分发挥敦煌中华文化促进会的作用,发掘文化资源,培养文化人才,鼓励文艺创作,积极培育壮大文化骨干企业,引进新型文化产业项目,围绕书画古玩、旅游工艺、旅游演艺、影视拍摄、动漫制作等文化产业,打造一批具有敦煌特色和全国影响力的文化艺术精品和文化旅游商品。在现有的《敦煌神女》、宾馆歌舞等旅游演艺的基础上,邀请国内外知名媒体、专业协会、企业集团来敦煌举办大型文化交流和文艺演出活动,充分展示敦煌文化的独特魅力。以彰显城市文化特色为方向,坚持把城市当作景观建,把单体建筑当作景点建的思路,加快城市特色化改造建设。继续实施党河风情线续建、城市临街建筑立面改造、夜景灯光设置、道路照明改造等工程,推进城区平房拆迁改造,规划建设专业市场,充分利用敦煌文化元素对城市建筑和节点进行包装和点缀,全力打造丝路文化、汉唐风格、敦煌特色,小而精、特而美的沙漠精品旅游城市,让城市也成为旅游者的综合体验区。
——建设大漠光电城。依托我市地域广阔、光照充足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光伏发电、光热发电等新能源产业,突出项目示范效应,把旅游光电、农民增收、产业互动结合起来,营造全民兴旅游、旅游促产业、产业助发展的低碳经济新格局。去年以来,我市积极抢抓省市建设酒泉新能源基地、打造陆上三峡的战略机遇,启动实施了敦煌市太阳能产业园区规划建设,全国首个大型光伏发电示范项目——总投资3.83亿元的中广核和国投华靖两个10兆瓦光伏并网发电特许权招标示范项目已全部建成实现并网发电,迈出了我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一步。目前,通过积极争取,我市已和中广核、国投敦煌光伏公司、酒泉国电电力、大唐新能源、浙江正泰集团、中国风电集团等签订了240兆瓦的光伏发电项目合作协议,今明两年将在光电产业上取得突破性进展。下一步,我们将按照《敦煌太阳能产业区发展规划》和《敦煌市550万千瓦光电产业园总体规划》,加大园区基础设施和配套电网建设,建设积极争取国内外大集团、大企业来我市投资太阳能光伏发电和太阳能热发电项目,引进发展光伏组件、配件生产企业以及太阳能开发利用的科研机构,加快建设敦煌太阳能发电示范基地,力争到2020年建成百万千瓦级以上太阳能发电基地。
——建设西北最具特色的鲜食葡萄生产基地。依托我市良好的气候、地理条件,改造提升传统农业,不断壮大以葡萄为主的特色林果产业,发展一批以品种展示、鲜食采摘、农家休闲为主的葡萄观光园,建成一批以葡萄鲜贮、酿酒、榨汁为主的产业化龙头项目,不断延伸产业链,打造敦煌葡萄品牌,努力建设西北最具特色的鲜食葡萄生产基地。目前,通过这几年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我市葡萄总面积已达到8.57万亩,今年葡萄总产量达到68528吨,主要销往西藏、青海、湖北、四川、北京等60多个大中城市,实现总收入2.6亿元,农民人均葡萄收入达3100元以上。农业GDP从2006年到2009年增长了近50个百分点。下一步,我市将进一步加大特色高效农业扶持力度,不断壮大以葡萄为主的优势林果产业。力争到2015年,全市发展以葡萄为主的特色林果27.5万亩,建成果品恒温保鲜库100座,建成敦煌葡萄博物馆、敦煌葡萄品种博览园,发展以品种展示、鲜食采摘、农家休闲为主的葡萄观光农家园50家,新建各具特色的葡萄酒堡、酒庄20家,培育壮大以葡萄鲜贮、酿酒、榨汁为主的产业化龙头项目,大力发展观光农业,打造敦煌葡萄品牌,唱响阳关葡萄沟,把敦煌建成西北最具特色的鲜食葡萄生产基地。
各位嘉宾,朋友们,敦煌是一个正在开发建设中的新兴城市,敦煌的发展需要各界朋友的关心、支持和帮助。通过参加这次新技术、新媒体、新政务、新发展论坛,为我们展示敦煌文化魅力、促进敦煌对外交流提供了一次十分难得的机遇,也搭建了一个各界朋友们关注敦煌、了解敦煌、走进敦煌的平台。我们热忱欢迎各位嘉宾、各位朋友来敦煌旅游观光、投资开发,与我们携手共创人类敦煌更加美好的明天!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