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戏剧家——*李芳桂(李十三)*

家乡区县: 渭南市临渭区

      李芳桂(1748——1810),名鹏,字林一,号秋岩,又号鹫峰,清朝渭南县吝店乡小钟寨村(今临渭区吝店镇李十三村②)人。是清乾隆、嘉庆年间著名的碗碗腔剧作家。

      李芳桂祖籍华州(今华县)大张村。明洪武辛亥四年(1317),为避兵荒,迁居渭南县。他家道贫寒,全家四口人,只住两间瓦房。祖辈躬耕为生。父亲李增敏是个农村医生,终日克勤克俭,供其幼习儒业,攻读诗书。19岁他考中秀才。进学以后,因生活所迫,他只好在家乡附近的胡家、吴张村学馆教书糊口。他在教书期间,一边熟读经史、文学、戏剧等名著,一边与皮影艺人密切往来,对碗碗腔皮影戏艺术的兴趣日益增深,对农村的民风习俗有深切的了解,对农民遭受的苦难深感同情,逐尝试创写碗碗腔剧本《四岔捎书》,受到人们的赞赏。继而又写《春秋配》。显示出他在剧本创作上的才华。

      乾隆五十一年(1786),李芳桂参加陕西乡试,考中举人,授陕西汉中府洋县教谕。他未任职,仍在家乡书馆任教。此间,写出了小戏《玄玄锄谷》。嘉庆三年(1798),李芳桂任洋县儒学训导,在这一年,他写出了剧本《十五庙》。次年春,辞职儒学训导赴京应试,未中,被“截取”皋兰知县,实未上任。仍归故里,先后在固市板桥常家、屯里董家书馆任教。在多年任教期间,他致力于碗碗腔皮影戏剧的创作。先后写出了《玉燕钗》、《火焰驹》、《万富莲》、《白玉钿》、《紫霹宫》、《蝴蝶媒》、《清素庵》等著名剧作。嘉庆十一年(1806),他将知友曹寅谷(当时蒲城县令)之遗作剧本《香莲配》续写完成。

      李芳桂在我国戏剧事业上做出了卓越贡献,他创作的剧本贴近生活,雅俗共赏,既见长于诗意文情的独标神韵,又兼及巷言俚语的醇美,人们对他的戏剧名著称“《十大本》③”简称口诀为:佩配庙钗钿,宫莲媒驹庵。几百年来,在戏剧界和人民群众中久演不衰。其中《春秋配》改编成京剧,由一代名演梅兰芳等在北京上演。四川艺人还把此名剧移植成四川梆子,列为古曲名川剧之首。长江以南的汉剧、湘剧、奥剧等也把剧中的“捡柴”、“赠银”、“折梅”等折子戏,改为当地剧目,历演不衰。”《火焰驹》、《四岔捎书》在六十年代被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成电影、电视剧。《白玉钿》等剧被秦腔、迷胡、蒲剧、评剧、豫剧等多种地方戏曲移植演出。《万福莲》改编成《女巡按》、《谢瑶环》,中国京剧团1985年出国还带着《十五庙》这部改编剧。

      嘉庆十五年(1810)秋,因“诏谕”禁演皮影戏而受害。清仁宗派两名官员来到李十三村查访,宣旨提取李芳桂进京。李芳桂自感凶多吉少,立即从后门逃遁荒郊,不久患疾逝世,终年63岁。

注:①其祖排行十三的人有五子,二子称为“二门”。李芳桂系二门的第14世孙。人们提起他的戏,都顺口说成是“李十三的戏”。本指家乡,但留传久了便把“李十三”误作李芳桂的名子。

      ②元未明初,他的第14代祖先是个排行十三的人。徙居渭南县吝店小钟寨后,由于人丁兴旺,日渐繁衍为大村,人们以其祖排行命名,称为李十三村。

      ③1981至1984年,省、地、县组成的“李十三史料研究小组经调查核实,认为“十大本”中《清素庵》、《蝴蝶媒》、《瓮城》两本一折,不属李芳桂编写。

个人主页:http://abc.wm23.com/chenzhezhe
个人微博:http://weibo.com/525423316/home?wvr=5
人人网:http://www.renren.com/567809178/profile
个人百度:http://www.baidu.com/p/陈哲故事
开心网:http://www.kaixin001.com/home/?_profileuid=159599404&t=58
个人博客:http://blog.sina.com.cn/u/2517661180
看家乡:http://www.wutongzi.com/kan/shaanxi/linwei.html
个人淘宝:http://zhongchengmaimai.taobao.com
个人网站:http://www.taobaoting.icoc.cc
渭南临渭区:http://www.linwei.gov.cn/zjlw/rwjg.htm 

陈哲(2014-05-26)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