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薄壳
炒薄壳必须旺火,金不换、薄油、香鱼露,猛翻猛炒,方才能出一盘美味。
食材佐料:新鲜薄壳、食油、蒜头米、金不换(鱼生菜)、红辣椒、鱼露。
薄壳洗净、沥干,蒜头、辣椒、菜脯切细,金不换摘叶和嫩芽,待用;先在铁锅(潮汕人用“铁鼎”)用油爆炒蒜头起香,辣椒、薄壳、金不换依次倒进鼎中,只听“咋”的两三声曝响,左手掌鼎、右手用铲子(鼎锹)或杓子翻炒,并倒入适量鱼露,动作迅速,不可停杓。当看到薄壳在锅里均称开花怒放(壳子展开)时立即熄火起锅,一盘香喷喷的炒薄壳就完成了。
炒薄壳必须搭配金不换(鱼生菜),这种独特的香草与薄壳的鲜味天然融合,俨然已经成为薄壳的一部分。炒薄壳而无金不换,犹如吸烟无火,不吃也罢。
吃炒薄壳会上瘾的。在过去,薄壳价格便宜,吃薄壳时会令人禁不住地叫了一碟又碟,边吃边把薄壳壳往桌子下扔,把脱地上的木屐给埋藏起来,故潮汕有“吃薄壳找不到屐”一说。更有形容吃到最后不见人头,只见一堆薄壳壳,谓之“薄壳山”。
薄壳生活于盐度较高的外海湾或岛屿的滩涂中,群聚生活,在壳内的肉体长出一条线申到体外形成足丝,几十个薄壳用足丝连到一起,并附着在岩石或泥沙中,潮汕地区称之为“薄壳凳”。在过去,穷苦人家养了一群只会吃的孩子,一种家庭累赘,就比喻为一群“薄壳凳”
地理分布东至福建东南部、西至广东省汕尾市陆丰县之间的海域内,超过这个海域几乎看不到薄壳的身影。在广东,主产于潮州市饶平县的汫洲、黄冈大澳、所城大港;汕头市澄海区的盐灶、樟林;汕头市达濠区的广澳;南澳县的后江等地。有野生和人工放养2种。
养殖薄壳也是潮汕首创,是海水养殖的主要品种之一。
每年8-9月,薄壳性腺开始成熟并产卵繁殖。生殖腺成熟时雌性呈橙黄色、雄性呈乳白色,并充满整个外套膜。幼苗生长到翌年清明节前后便可移播放养,至8月开始收获,10月基本收完。一般亩产1.5-2吨,高的可达6吨。
每年霜降节气前后,薄壳首次产卵,称降栽;小寒节气后2度产卵,称寒栽。这两批卵皆在冷风冻流中产下,任其野生野长,先天不足,长势不佳,春暖后陆续采起作为对虾和鸭的饲料,进入夏天才择优上市。立春节气后产第3批卵,称春栽,最优良,放养后于端午节前从浅滩采起,匀放入水深、流畅、海生物多的海域,大暑节气后便可陆续采起,农历七八月最肥大。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