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赉特长调民歌

家乡区县: 内蒙古扎赉特旗

扎赉特长调民歌

天有多高,水有多长,歌有多少。在大草原上除了满眼的绿,还有那穿透草原的蒙古长调。昊昊高天,茫茫草原,蕴育了粗犷豪放的马背民族。千百年来,古老的游牧民族在这里生息繁衍,绿色是养育他们的家园。在大兴安岭南麓,碧波荡漾的绰尔河畔,科尔沁草原与松嫩平原的交汇地带,有一个美丽神奇的地方——扎赉特旗,这里被人们称为长调之乡,绿色净土,天堂草原。扎赉特是蒙古族长调民歌的发祥地之一,而扎赉特旗国营呼格吉勒图种畜场,是扎赉特旗长调的摇篮。呼格吉勒图种畜场,位于扎赉特旗西北部,是乡镇级国营牧场,全场1856户,总人口7544人,是典型的土著蒙古族聚居区。这里水草丰美,山青水秀,畜牧业是当地的经济之柱,一直到今天,当地人仍保留着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这里群山环抱,交通闭塞,长期以来,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居民生活平静而安逸。这样的人文地理条件,对于保存传统文化遗产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呼格吉勒图种畜场的民歌资源十分丰富,堪称一方宝地。

(长调引入)

呼格吉勒图种畜场与绚丽多姿的扎赉特长调民歌艺术有着悠久、绵远的历史渊源。从历史上看,源自哈布图.哈撒尔后裔,属科尔沁扎赉特部。蒙古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是通过诸多蒙古语部落的融合而实现的。同样,蒙古族音乐的形成,也是通过诸多部落音乐文化的相互融合而完成的。从音乐史上看,扎赉特长调地域风格的最终形成,便是通过与其他部落音乐文化的多次融合而实现的。明代中叶,扎赉特长调民歌与兀良哈部落文化相互碰撞诞生而成;清代,扎赉特长调民歌与卓索图盟相互融合渗透,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大大推动了扎赉特长调民歌的繁荣发展。而后通过许多长调民歌手的演唱、传播、推广、传承,形成了长调民歌艺术,发展、流传至今.

      古老的长调民歌沿着绰尔河两岸,嫩江下游西岸分布,自北向南,形成一条狭长的“长调民歌走廊”。它所反映的内容几乎涉及到古代科尔沁蒙古部落游牧生活的各个方面。至今,仍然保持着群众性、自娱性的特点。即使是民间文艺相当萎缩的今天,扎赉特长调仍旧有着比较广泛的社会基础。欣逢喜日佳节,无论大事小情,当地蒙古族群众都会用歌唱形式表达内心情感。村屯套卜、田间地头,到处都是欢乐的海洋。它以农牧民为主,女性歌手居多,普通劳动者占据主导地位。最具代表性的则属扎赉特旗国营呼格吉勒图种畜场,是扎莱特长调民歌之乡,由于这里土著人聚居较多,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基本保持着原始文化状态。这里的长调民歌,内容丰富,曲调优美,节奏悠长,仍保持着土著蒙古人调式。呼格吉勒图农牧民歌手演唱的长调民歌,不但是扎赉特民歌的精华,而且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它全面反映了土著蒙古人的生活习俗、风土人情。具有鲜明的审美价值和巨大的文化艺术研究价值。扎赉特长调民歌具有鲜明的民俗性,堪称一幅绚丽多姿的民俗生活画卷。从牧民的草原游牧劳动,到农民的田间耕耘;从男女之间的纯洁爱情,到盛大的婚礼仪式;从母亲摇蓝曲、儿童的嬉戏歌舞,到丧礼仪式上的安魂曲;从反抗封建统治阶级的残酷压迫,到王府、牧场的武装起义,真实、全面地反映了当地蒙古人的生活习俗、风土人情。扎赉特长调民歌,除了具有不可替代的认识价值,还为民俗学、语言学、宗教学、民族音乐学、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扎赉特长调词少腔韵多,曲调婉柔悦耳动听,节奏感舒缓,高亢奔放,音色起伏顿挫大,回味无穷。它所反映的内容,几乎涉及到古代科尔沁人草原游牧生活的各个方面。从社会功能观之,大体可以划分为宴歌、思乡歌、婚礼歌、情歌、宗教歌和其他类民歌在国营呼格吉勒图种畜场,扎赉特长调民歌之乡有着较大的演唱空间,每逢佳节,大事小情,这里的土著蒙古族长调民歌手,总要来表达内心的情感,抒发欢乐的激情,并以思乡歌、情歌、婚礼歌、宗教歌等数量较多,流传至今,构成扎赉特长调民歌主体。(常玛演唱宗教歌完整曲,配画面,下面加游动字幕:宗教长调,有颂扬佛教或颂扬神的长调,有喇嘛颂经长调,一般可达一、两个小时,深沉而慈悲,朴实而普渡众生。颂扬圣主、寺庙的长调,早期扎赉特地区广为流传。)民歌是由人民群众集体创作的,代表着全民族的心血和智慧。在民歌艺术的传承和发展过程中,民间歌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呼格吉勒图种畜场,就保留着传统的民歌手家族承袭习俗。

      今年七十七岁的常玛,自幼生长在呼格吉勒图的草原上其母亲色木菇是当地有名的民歌手,受到家庭熏陶,常玛从小跟母亲就学会唱民歌,她擅长古老的长调民歌。嗓音甜润,气息通畅,咬字清晰,音准、节奏感俱佳,曲目掌握较多。唱了七十年歌的常玛,如今在她的传承下,女儿、女婿、外孙女等,也都成长为远近闻名的民歌手。近几年来,呼格吉勒图种畜场党委高度重视扎赉特长调民歌的传承与发展,把此项工作列入各级领导重要议事日程,列入当地社会发展长远规划和文化建设规划,并将活动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成立了种畜场民歌工作领导小组,安排具体工作人员,召开会议专题研究部署,安排专项资金,解决活动所需经费。每年有旗、场两级财政投入专项资金近10万元支持民歌事业的发展。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已形成有效机制。此外,还组建了农牧民业余文艺演出队,成为草原上一支不走的“乌兰牧骑”。积极派选歌手参加旗盟各级长调民歌培训班及民歌比赛,经常开展村屯民歌竞赛,形成“活态”互动形式,仅2009年就举办了三期。通开展各类比赛,涌现出一批优秀民歌手,有常玛、萨马嘎、莲花巴黎吉尼玛、色旺扎布等代表性传承人。有的在自治区高等院校深造,有的在区内外大中城市酒店、景区唱歌,在毗邻地区影响强烈。有的毗邻苏木民间艺人组成民歌小组到该场农牧民家里联欢,或直接比拼技艺,互相交流、互相提高,做到老少同唱、全家联唱、男女老幼争着唱等良好态势,深受广大农牧民好评。并鼓励广大文艺工作者活跃基层文化生活,传唱优秀长调民歌曲目,做到专业辅导业余民歌手,提速业余民歌手走出兴安,跨入内蒙古自治区,使呼格吉勒图真正成为扎赉特长调民歌这一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摇篮;开展普及、提高扎赉特民歌艺术工作,安排专人对扎赉特长调民歌传承谱系及其代表性传承人进行跟踪调查等项工作,并已取得了阶段性的研究成果。在继承、发展和弘扬整个中华民族共同的传统文化的同时,积极挖掘、研究、开发和传承富有地域民族特色的特殊文化,对于提高地区知名度、提升地区形象、增强地区文化软实力、实现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具有重大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由原中央民族大学音乐系教授、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副会长乌兰杰老师主编的《扎赉特民歌》于2006年12月出版发行。该民歌集的大部分曲目出自国营呼格吉勒图种畜场。2008年扎赉特长调民歌分别列入旗、盟两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旗、盟、区许多民歌手演唱扎赉特长调民歌,深受区内外好评。

      2009年,扎赉特长调民歌进入内蒙古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有位土著蒙古族歌手演唱的首张《扎赉特长调民歌专辑》正在录制当中。蒙古族长调民歌,承载着蒙古民族的历史,是蒙古民族生产生活和精神性格的标致性展示,民歌陪伴蒙古人的一生。长调民歌,蒙古人心中的歌。涓涓的绰尔河水,在草原上流淌了千年,这悠扬动听的蒙古长调,就像绰尔河的水一样,时而舒缓,时而奔放,时而九曲回转,时而奔涌向前,在草原上,千年传唱不衰。

秀秀(2014-05-2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