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我们都会欢聚在猫街,相约猫街,跌脚狂欢。
为什么会相聚在猫街呢?故事是这样开始的。云南彝族天生崇拜虎,视虎为神灵,把虎的同类——猫,当作家中的活祖先,常年祀奉,禁忌杀戮。彝族喜欢养猫,猫街过去是以卖猫出名的地方,街上一溜儿都是卖猫的店面,俗称“猫铺子”,有众多的人家以卖猫为养家糊口的营生。大概是嫌“猫街”叫起来不好听,二十年前,这猫街就被改名为“安乐”了。这里一年中最热闹的节日就是赶正月十五,方圆一百多里的男女老少都会来此赶会,即物资交流会,年轻人则弹月琴,跳左脚舞,谈情说爱。有一首好听的山歌是这样唱的:正月十五赶猫街,我在猫街等着你……不来就说不来的话,莫让小姝空等着……彝家阿表哥阿表妹爱得十分真诚、坦荡。那时农村文化生活枯燥,没有什么娱乐活动,姑娘小伙啃块麦粑粑或饭团,就能通宵达旦跳一天一夜。“跳脚跳得黄灰落,只见黄灰不见脚,跳出黄灰做得药。”
正月十五这天,从上午10点开始,两条主街和一条旧街子上就开始热闹起来,街边已摆好许多摊点;中午12点,几条街道熙熙攘攘人流如潮,各种买卖也在一派忙碌中开张。外地的、本土的、机器造的、手工做的,各种商品林林总总应有尽有,看得人眼花:电器、碟片、摩托车、家具、服装、农具、玩具、小吃。我拣几样有地方特色的说。吃的主要有3样:羊汤锅、腌梨、彝家酝坛白酒。羊是全羊,即头脚手肚杂一锅煮,再配上佐料,那特别的味道,从农贸市场砍羊肉回家是难于做出来的;秋天的梨精挑细选,用盐水在缸里泡到今天,那种病态般的颜色和扑鼻的酸,令你忍不住的谗,据说腌梨独特的味道与当地的水有关;酝坛白酒其实是米酒,是用最初酿酒的方法加工成的,把米饭蒸熟加进酒曲和水保温发酵两三天就可以吃了,酝的时间越长越是甘醇可口,如果陈年米酒那就是清亮的汤汁了,已完全没有了米粒的模样,然而美酒可口,如果你不胜酒力还请切记——彝家酝坛白酒醉人,先醉肋巴后醉腿,醉一回保证让你刻骨铭心的难忘。民族服饰主要是手工刺绣品,有画好样的布料,也有绣好的半成品和成品,一般的有鞋垫、荷包、围腰、花帽、背带、枕头套等等。还有猫街的牛肉和羊肉也做的非常的地道,是我从小一直最爱的美食。
对于年轻人来说,白天跑累了看够了,最有玩场在晚上。就着月色,弹着彝弦,与自己可心的人牵手,唱着左脚调,里三圈外三层的踏歌跳舞是最惬意的了,有左脚调为证:“跳脚三天不会累,阿哥跳穿千层底,阿妹跳烂绣花鞋。”在这个最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山村露天舞场里,几百年来谁也说不清究竟成就了多少对痴情男女。
“青歌赛”上这几年原生态唱法吃香,屡获大奖,好像也唤醒了我们楚雄人。这首《正月十五赶猫街》的家乡民歌,就是在我的家乡——牟定猫街唱了几代人的民间小调,被艺术家们再度创作、包装之后,作为“楚雄阿乖佬彝歌队”在第十三届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上的参赛曲目,夺得了原生态组的银奖,为云南省争得了荣誉。其实,彝族是个听得懂鸟语的民族,其音乐元素的丰富和独特不亚于新疆维吾尔族,把她说成“能歌善舞”我觉得还是谦虚了一点,我生活的楚雄彝族地区有不少民族文化的活化石,就是本地人觉得土里土气怕人笑话而被漠视。这次选中我们楚雄《正月十五赶猫街》上中央电视台2011年元宵晚会,再一次印证了“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这样一个道理。
介绍了这么多,大家还等什么呢,正月十五,我在猫街等着你。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