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东兴的由来与变迁

家乡区县: 包头市东河区

    从繁华热闹的包头市东河区乘坐4路公交车向东行驶15公里,在镫口终点站下车,便来到东兴了。  处于大青山和黄河之间狭长地带的东兴,就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的镫口人民公社。这个名称来源于黄河北岸的一个较大的村庄——镫口村。这里的“镫”字,是金子旁的镫。

  原来的镫口,正如民歌中所唱:“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黄河流到此处,来了一个大转弯,形成一个“U”字形。你若站在大青山上俯瞰这段黄河,形状就象马鞍上的脚镫。正由于此,当年走西口的人们来到这里后,就脱口呼之为“镫口”。

  在古老的镫口村内,南距黄河百米之遥,有一座古色古香的“七圣庙”,雕梁画栋,宏伟壮观,终年香火不断。这座七圣庙先后建于清道光八年,也就是1828年和清同治二年,也就是1863年。庙里有难以辨清年月日字迹的三座庙碑。由于年代久远,风雨侵蚀,庙碑已是斑斑驳驳,这依稀可见的碑文,记述着庙宇二百多年的沧桑。

  庙南是黄河古渡口,在抗日烽火燃烧的四十年代初期,布赫、李文精等23名革命志士,从土默川奔向革命胜地延安,就是从这里过的黄河。

  1923年1月1日,平绥铁路通车,建在该地区东富村西边的火车站首次被称为镫口站,距镫口村东约一里多地。

  1928年9月18日动工修建的镫口扬水站,第二年的竣工典礼就是在东富村南边水渠大桥处举行的。当时,绥远省政府主席李培基剪彩讲话,全国各省报刊争相报道。由于新闻媒体的广泛传播,人们首次认识了镫口。

  1954年7月,包头市公共汽车公司开通从老城南门外至华北糖厂的4路公交汽车营运线,终点站命名为镫口站。因为这是包头老城出现的第一条公交汽车营运线,所以倍受人们关注,人们把新奇的目光投向崭新的车辆,令人为之振奋。五十年代末期,全国大办人民公社,糖厂职工家属和附近居民组成东河区镫口人民公社。后来,随着城市人民公社改称街道办事处的体制转变,八十年代中期,又改称为“东兴街道办事处”。

  其实,解放后最早让镫口名扬全国的,还是位居于此的国家重点项目——华北糖厂,就是今天的华资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新中国建立初期的1952年,国家在华北地区筹建第一家现代化大型制糖企业,后来改称为包头糖厂。随着以后的不断建设与发展,包头糖厂知名度的提高,镫口,这个历史上鲜为人知的山野小村也就名扬全国了。

  说到此处,人们不禁要问,为何后来又将镫口改名东兴?

  原来,包兰铁路线巴彦淖尔市还有一个磴口县,所在地也有一个磴口糖厂。巴彦淖尔市的磴口县,是石字旁的磴,也就是一个石头的石;我们包头的镫口,是金子旁的镫,两个字音同字不同,许多人往往将它们混淆,张冠李戴,铁路寄运货物、旅客下车,经常出错,甚至闹出笑话。为此,七十年代中期,铁道部将运行半个世纪的包头“镫口车站”改名为“东兴站”,镫口村也就随之改名为东兴。今天,位于阿善沟门村旁的呼包高速公路、包头北绕城公路、包头南绕城公路、丹东至拉萨国道主干线包头过境高速公路、110国道等各条公路路标,全部写的是“东兴”字样。同时,“东兴”两字屡见报端,足以使东兴地区人民群众感到自豪和骄傲。

  讲到这里,顺便让我们再来讲讲围绕东兴的三个村庄。

  在东兴火车站周围,呈“品”字形排列着三个村庄,它们分别是:西面镫口村,东面东富村,北面阿善沟门村。

  自清朝以来,随着山西、陕西等地移民的大量迁入,逐渐自然形成三个村落,它的村名记述着东兴地区二百余年沧桑,反映了蒙汉民族文化交融的风雨历程。

  关于镫口村名的来历,我们刚才讲了,是由于蜿蜒曲折的黄河流经此处,恰好形成一个U字,宛若战马鞍上的脚镫。所以被当年走西口的人们称之为“镫口”。

  由此往东一里地,与东兴火车站紧邻的是东富村。这个村原来的名字叫王八窑子,据说来源有二。一个是说:很久很久以前,黄河北岸,如今的村南,一片杂草丛生的滩头上,乌龟成群结队爬上北岸栖息,稍不留神,就被人们踩在脚下。此类动物,晋、陕走西口人们方言称为“王八”,久而久之,当地人顺口称这个村庄为“王八窑子”。第二个说法是:相传二百年前来此定居的王姓人家,其子依次称为王大、王二、王三,直至王八,者兄弟八人艰苦创业,逐年发展,终与成了富裕人家。其中,尤以老八最为显赫,一跃成为村内首富,人称其名“王八”。按当时起名的流行习惯,外地人顺口称呼该村“王八窑子”。沧海桑田,物换星移。人民当家做主后,对于村名的来历,哪种说法可信,谁也讲不清。但是村子的名称有伤大雅,明显带有侮辱贬低色彩,让人容易产生歧义,所以,解放后改名为东富村。如今,村中柏油路平坦笔直向东延伸,村民生活欣欣向荣富裕安康,称为东富村名副其实,恰如其分。

  由此向北三里地,巍峨的大青山脚下,清泉流淌的阿善沟东岸,有个绿荫环绕的美丽山村,这就是阿善沟门村。这里早期就是蒙汉民族共同聚居的村落,世世代代一块劳动,一同放牧,又在一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和睦相处。二十年代,乌兰夫、恒升等老一辈革命家闹革命,经常途径该村,传播革命的火种。四十年代,布赫、李文精等23名同志奔赴革命圣地延安,也在该村整装待发。村东北山坡台地上,还有文明遐迩的“阿善遗址”。“阿善沟门”名称为蒙汉语交融。前者“阿善”蒙语就是“神水”的意思。那里因为大青山泉水淙淙,透明澄碧,水质清澈,清新怡神,甘美可口,如同天上神仙赐给,滋润哺育人们,故此得名。后者“沟门”为汉称,一看便明,这才是蒙汉民族文化交融的典型佐证。今天,“神水”经国家地质矿产部测定,认为含有多种人体必须的微量元素,无污染,看来,“神水”名不虚传。如今,精明商家采用原始阿善沟天然泉水作为原料,制作优质饮用水,大量投放市场呢!

网络营销能力秀主页:http://abc.wm23.com/HomLee
刘宏利微博:http://weibo.com/u/2941247167/home?topnav=1&wvr=5
刘宏利腾讯微博:http://t.qq.com/LEEHOMlove64
刘宏利家乡主页:http://www.wutongzi.com/kan/neimenggu/donghe.html
刘宏利人人网:http://www.renren.com/599201609/profile
刘宏利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u/2941247167
刘宏利360百科:http://baike.so.com/uc/
刘宏利搜搜百科:http://baike.sogou.com/myHome.htm
刘宏利百度百科:http://www.baidu.com/p/刘宏利百科?from=wk
刘宏利互动百科:http://i.baike.com/home.do
梧桐子专题网址:http://www.wutongzi.com/

 

WL(2014-05-2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