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荆州之荆州博物馆

家乡区县: 湖北省荆州区

荆州博物馆位于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是一座地方综合性博物馆,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占地4.8万平方米。以其优美的环境、丰富的馆藏文物和独具地域特色的文物珍品陈列,以及考古研究的丰硕成果而享誉海内外。1994年经国家文物局专家评选,该馆荣获中国地市级“十佳博物馆之首”的美誉。荆州博物馆配合各项工程建设,发掘出土珍贵文物12万余件。其中,有战国丝绸;吴王夫差矛;有战国秦汉漆器;有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数学专著《算数书》和萧和“二年造律”的《二年律令》等汉初简牍;有迄今为止保存年代最久远、最为完好的西汉男尸。

楚乐宫

楚乐宫是荆州博物馆别具一格的开发项目。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一前221年)的楚国,是中国南方第一大诸侯国,物阜民丰,文化灿烂。其音乐文化独领风骚,“楚辞”、“楚声”、“楚歌”、“楚舞”,驰名天下,呈现出“八音克谐”、“展诗会舞”的欣荣景象。

荆州是楚文化的中心,楚国国都纪南城所在地,楚国先后有20个王在此立国称霸。楚墓中出土的古代乐器,数量之多,种类之繁,工艺之精,保存之好,享誉海内外。

1992年,荆州博物馆将楚乐、楚舞搬上了“楚乐宫”的舞台,再现二千多年前楚国宫廷乐舞的艺术风采。那古老的编钟、石磬,那浑厚绵长的历史旋律,那宫中舞女的翩翩风姿,既展示了博大精深的楚文化,又给人以余韵不绝的精神美感。

“楚乐”包括“荆楚八音”、“楚十二律”。前者指金(编钟、铙、钲、铎)、石(编磬)、土(瓦釜)、革(悬鼓、手鼓)、丝(琴、瑟)、木(木鹿鼓)、匏(笙)、竹(竹相、仿竹石排箫)等。后者是根据荆州雨台山出土的楚律管及其它钟磬文字资料复原的楚乐律体系。

“楚舞”包括乐舞图像中的“舞姿”,出土丝织品中的“舞衣”和干(盾)、戚、戈、矛、木剑、羽扇等“舞器”。

楚乐宫用于演奏的乐器,主要是根据楚墓中出土的古代乐器复原、复制的。其表演方式,演奏方法等则是在科学研究基础上所进行的复原性艺术实践。以彩绘石磬、青铜编钟、石排箫、虎座鸟架鼓、古筝、古琴等楚时乐器再现楚国宫廷音乐舞蹈,独具魅力。其中25具一套的石编磬,声音清脆,当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在太空中播出的《东方红》乐曲,即由这一套石磬演奏而成。

西汉古尸专介

1975年上半年,我国文物考古工作者,配合基本建设工程,在湖北省江陵县楚故都纪南城内的凤凰山发掘了168号西汉墓,出土了一批珍贵的文物和一具保存完好的男尸。据墓中出土的文字记载,死者名"遂",是江陵县市阳里人,爵位为五大夫,下葬于汉文帝十三年,即公元前167年,距发掘出土已有2142年,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时代最早的一具古尸。

古尸出土时,面部和四肢被棺液染成了绛红色。死者年龄60岁左右,体重52.5公斤,身长1.678米;皮肤肉等软组织有弹性,四肢大小关节都可活动;32颗牙齿章全而牢固,鼻道通畅,但全身的毛发由于棺液的浸泡均已溶解消失。解剖发现,脑膜血管很清晰,脑髓占颅腔五分之四,重970克,12对脑神经几乎都能辨认。内腔各种器官齐全,保存完好。皮下胶原纤维与新鲜组织相当接近,体内的蛋白质、脂肪、糖类等也不同程度地有所保存。血型为AB型。死者生前曾患有胆囊炎、胆石症、胸膜炎等疾病。在内脏里还发现有血吸虫、人鞭虫、绦虫和华氏睾吸虫等寄生虫卵。血吸虫卵的发现,与马王堆一号汉墓女尸中查出的血吸虫卵相印证,说明两千多年前,血吸虫病在两湖地区就已流行。

古尸为何历久不腐?据研究,其主要原因是深埋、密封和棺液抑菌杀菌防腐的结果。深达十米的墓坑,逐层夯结的填土,封闭严密的棺椁,使古尸长期处在缺氧和恒温的稳定环境中。内棺十万毫升含有硫化汞等成份的棺液,具有抑菌和力的作用,更是古尸得以保存的不可缺少的条件

wm23VVWYNNUJ(2014-05-2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