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县乱弹——亚

家乡区县: 邢台市威县

威县乱弹介绍:乱弹是地方戏曲之一,是深受群众所喜爱的一种具有乡土气息的地方戏。它分东西两路。在唱腔板式上,各有千秋。东路乱弹的活动范围是邢台、邯郸以东,石德线以南及鲁西北一带。西路的活动范围是山西上党以东及石家庄地区东北一带。

威县乱弹历史发展:乱弹戏始于明末,是一个很古老的剧种,主要流传在清河、威县一带。明末清初,随着南北通商贸易的繁荣,此曲系统的西调、西秦腔,伴之“秦优”的戏曲活动,传到枞阳、安庆等地,南北艺人合班,相互融合,产生了“梆子乱弹腔”。乾隆年间,“梆子乱弹腔”在威县和山东临清一带广为传播,成为河北乱弹。早年,河北乱弹与昆曲、高腔、丝弦并称为河北的“昆、高、丝、乱”四大剧种。道光至同治年间,乱弹在民间发展并衍变分流,分为东、西两路。东路流行在山东西北部的临清、夏津、聊城一带;西路流行在河北南部的临西、威县、清河、馆陶等地。后来,西路乱弹艺人到真定(今正定)一带传艺,又把乱弹传至藁城、元氏、赞皇。

本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乱弹的发展时期,班社众多,名伶辈出。1918年和1928年,威县乱弹曾两次赴天津演出。建国后,威县、藁城、隆尧、临清四县先后建立了专业性的乱弹剧团,农村业余剧团也相继出现。乱弹戏剧目计有300多个。威县乱弹戏著名艺人史桂枝,能戏很多,文武老生戏、花脸戏都很有名,如杨家将戏的杨继业,铜锤花脸包拯。

威县乱弹剧种特色:威县乱弹主要唱腔方面有明显的俗曲痕迹,演唱上近似丝弦腔,但较丝弦腔更为浑厚、粗犷。威县乱弹原来是一个多声腔剧种,其声腔包括:乱弹腔、昆腔、扬州乱弹、高腔、罗罗唢呐二黄和杂腔小调。现在唱腔均以板腔体的“乱弹腔”为主,特点是男女腔均为本字咬音,假嗓拖腔。主要板式有[一鼓头]、[二鼓头]、[慢板]、[流水板]等,偶尔也唱昆腔。其唱词是上下句结构,以七字句和十字句为基本句式,昆腔唱词为长短句式。乱弹曲牌流传至今尚有一百多支,其中“混牌子”一般都有唱词和锣经,如[山坡羊]、[粉蝶儿]、[大泣颜回]、[潮阳歌]、[一江风]等。“清牌子”分大唢呐曲牌、笛子曲牌、海笛曲牌三部分,常用清牌子有[大开门]、[小开门]、[扬州开门]、[二板揣]、[九连环]等。乱弹的锣鼓经丰富,仅开场锣鼓就有九种之多,如老一鼓头、老二鼓头、软二鼓头等。

  威县乱弹保留了南曲以檀板司节奏的习惯,以唢呐为主的吹奏乐伴奏,红火热闹具有民间吹鼓乐风格,音繁节促。传统文场伴奏乐器为唢呐两支、七孔笛一支(七孔笛较曲笛细、比梆笛略粗、七个音孔)和小方笙两把。生角多用唢呐、笙伴奏,旦角多用笛子、笙伴奏,文角多用笛子、笙伴奏,武角多用唢呐、笙伴奏。

  威县乱弹角色行当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表演古老浑朴、粗犷热烈,注重唱、做、念、打。老生、胡子生的重头戏为多,为生行之首。武戏讲究把子,成套把子有三十多种,如三点刀、单半截挺、双半截挺、单刀拐、满天红、老虎枪、大春秋、老八下等。乱弹的表演特技有飞锥穿叉、滚绳卷帘、叼碗捉提、簸粮下高、上吊荡人、吊辫子等。

威县乱弹的音乐采用“纯律”,唱腔与伴奏采用“支声复调”的多声部音乐表现形式,每个声部在整体制约下独自进行,形成独特而微妙的旋律对比效果,这在中国戏曲声腔中是独一无二的。研究威县乱弹对丰富中国多声部音乐理论,对解决给五声旋律配置对题并保持音乐整体风格统一等问题都有着重要的价值。

威县乱弹著名剧目:威县乱弹剧目丰富,约有三百多出,代表剧目有《临潼关》、《广武山》、《煤山》、《两狼山》、《石佛寺》、《全忠孝》、《白逼宫》、《王莽篡朝》、《大上吊》、《调寇》、《金钱豹》、《顶灯》、八一风暴》、《洪湖赤卫队》、《夺印》、《槐树庄》、《红嫂》、《摘星楼》、《赵氏孤儿》、《满江红》、《潘杨讼》、《碧血扬州》《红灯照》、《宝莲灯》、《雏凤凌空》、《杨金花夺印》、《就是他》、《白云岭上造平原》、《乡里情》、《王怀女》等。其中《王怀女》曾被省电视台录象,先后在河北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播放。省电视台、中国唱片社还灌制了唱片。

威县乱弹著名艺术家:乱弹自有以来,便名人辈出,我国著名戏曲家纪根垠曾在其专著中把王长发列为乱弹三位著名演员之首。他是乱弹艺术发展史上承前启后的一代宗师。另外还有“不看李和曾的借东风,也得看其昌的白逼宫”的王其昌和王金海、臧文秀等。此外小老王、史桂枝、宋长岑都是在当地甚至河北省内外有名的演员。1956年,威县乱弹剧团在邯郸进行汇报演出,当时周恩来总理亲自前往视察,并作出重要指示:“一定要把乱弹这个剧种保留下来。”

小怪亚(2014-05-2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