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41:00 陇西县首阳镇的特色产业
特色产业
中药材批发市场首阳镇党委、政府抢抓西部大开发机遇,立足镇情,依托资源优势,强化中药材产业的纵深开发,先后建成了占地200亩,集引种试验、野生品种驯化、示范推广和技术创新为一体,拥有100多个中药材品种的中药材科技示范园;占地100亩、西北最大的中药材交易市场和入住加工企业26家的中药材加工园区。培育形成了正东药业公司、禄灵药业公司、民安饮片厂等一大批中药材加工企业。组建了拥有大型运输车辆80台,运销网络遍布全国的四海运销协会,促使中药材产业真正形成了引种示范、基地种植、市场经营、加工转化、组织运销相互衔接的庞大产业链。全镇有2400户农户、12000多人常年从事个体中药材加工和贩运。年加工中药材饮片8000吨。运销中药材5万吨,种子5000吨,种苗2万吨,饮片8000吨。首阳被誉为西北药都,首阳药市号称全国党参、黄芪市场价格的晴雨表。2006年,中药材产业实现总产值10亿元,提供农民人均纯入180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2183元的82.45%。随着中药材产业的发展壮大,首阳与外界的接触和交流在逐年加深,流入流出人口日渐增加。常年居住首阳,从事中药材贩运和加工的外来人口2600人,其中四川藉流动人口1600人;周边县区和乡镇流入首阳的务工人员达8000—10000人。首阳年输转劳动力8000人,其中就地转移就业6000人,组织输出2000人。 首阳镇产业发展促进了人口流动,人口流动拉动了经济发展和观念更新。首阳镇党委、政府在面对庞大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带来的具大商机的同时,更面临着流动人口管理的具大压力和支柱产业在流动人口的大量参与下,如何进一步发展壮大的严峻挑战。2007年4月,首阳镇樵家河村村民张风林首次组织40名青壮年劳动力赴外蒙古乌兰巴托务工,务工协议已签订;但个人组织赴境外务工,出现了组织难、管理难、签证难和维权难的四难问题。面对困难,镇党委针对务工人员中有四名农村党员的实际,及时组建了“劳务流动支部”,明确了支部书记、组织委员和宣传委员。支部的成立不仅增强了劳务工的凝聚力,而且增强了组织者的责任感。支部与镇党委联系,通过各级组织及时办理了赴外务工的相关证件,按期输转了务工人员。在外务工期间,党支部不仅及时组织党员学习,同时依托组织强化了对民工的维权,有效化解了在外务工期间出现的困难和问题。一石激起千层浪,劳务流动支部的成功组建,镇党委不仅总结了经验,而且看到了党组织设置在流动人口管理、产业开发和农民增收中的重要作用。2007年5月,首阳镇党委针对流入人口多,村两委班子不便管,企业不能管,镇政府无从管的实际,通过全面调查摸底,在流入党员中组建了“流入党支部”,推举政治素质高,致富能力强,群众基础好的流入党员担任支部书记。流入支部的组建落实了流动党员的组织生活,提高了流入人口的政治地位,推动了流动人口的自我管理,架起了地方党委与流动人口管理和沟通的桥梁,使流入人口真正实现了属地化管理。2007年6月,镇党委针对党组织地域性设置和中药材支柱产业链条式发展不相适应的实际,为了化解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的矛盾,增强能人的示范带动效应,使党组织在中药材产业发展中真正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镇党委打破党组织地域性设置的常规,坚持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原则,对首阳、南门、董家堡、樵家河四个村党支部和运销协会党支部的201名党员,按照从事行业进行梳理归类,按照带动能力整理排队。根据党员实际情况和农村工作以及产业发展需求,在保留原四个村支部的同时,组建了“中药材产业党总支”,下辖示范园支部、市场支部、运销协会支部和正东药业公司支部。中药材产业党总支的成立,使得产业发展与基层党组织相得益彰,党员在带头致富的同时带领群众共同致富。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