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埙:
远古洪荒之时,我们的祖先在狩猎耕作的闲遐时光里,总是要把生产进程中的艰辛、挫拆、困难、胜利,生活过程中的喜怒哀乐和酸甜苦辣,劳动历程中的的太多太多的感受,用艺术夸张的手法抒发和表达出来,将狩猎时的追杀与搏击,耕作时的努力与满足,以歌舞的形式加以讴歌、肯定,借以再现、总结、回味和感悟生产生活经历,安慰自己疲惫的身心,于是,古朴纯真而具有永恒魅力的原始音乐和舞蹈产生了。而埙是当时最重要、最具表现力的吹奏乐器。我们目前见到的最早的埙,是西安半坡出土的陶埙,但它只能吹奏6、1或3、5两个音阶。而玉门火烧沟出土的陶埙,已经能吹较为完整的五声音阶,其音阶发展已与现在的七音阶接近,音乐的表现力已大大增强。
玉门火烧沟遗址属于父系氏族社会晚期的文化遗址,距今约3700多年。当时,在玉门火烧沟周围广阔的原野上,生活着被中原华夏部落称为西方牧羊人的羌氐部落。他们在靠近白杨河和骟马河的高地上,搭建成半裸露半地穴式的窝棚。白天,男人们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狩猎和放牧,为了向远处的同伴表达或相互协作、或互通有无、或共同回家的信息,便以陶埙为工具,吹奏着事先约定、彼此都能领会的声音,那嘹亮而悠远的埙声常常回响在圹野的高空。女人们则在附近的河水冲积区去耕作,于是男人们的埙声便成了女人们的无线通讯工具和计时工具。她们凭着这埙声,了解着男人们在外的安危;凭着这埙声,知道了应何时生火做饭。晚上,当人们回到住地吃过晚饭后,就在黑色的天幕下,围坐在篝火旁,敲击着石头,吹奏起陶埙,跳跃奔放,扮演着各种飞禽走兽的形象和动作,再现着白天劳作时的场景,回味着收获过程中的艰辛和喜悦。
晚间的音乐和舞蹈,是他们睡前必不可少的文艺节目,犹如今天的乡村电影、露天舞会、卡拉OK演唱会等。就是这些简单而又质朴、古拙而又率真,甚到野性十足的表演、亦或是发泄,安抚着他们在艰难中跋涉而倍受煎熬的心灵。只有在这种亦歌亦舞的狂欢中,他们的神经得到了松驰,精神得到了振奋。于是,陶埙就成了给他们带来欢乐、带来愉悦的精美器物,即使进入墓坑,也还要带上陶埙陪葬,所以在火烧沟遗址中,发掘出了20多枚陶埙。
火烧沟文化遗址是甘肃省六大古文化遗址之一,是火烧沟文化的主体,属于新石器时代后期,距今约3700年。该遗址位于玉门市清泉乡境内312国道边,范围约20平方公里,中心面积0.2平方公里,距玉门市区20公里。1976年甘肃省文物考古队对其进行了大规模发掘,在遗址中心边缘发掘古墓葬312座,出土了大量珍贵的陶器、铜器、石器、玉器、骨器和部分金银器。因其遗址内有红土山沟,土色红似火烧,被考古界称为"火烧沟文化"。1981年9月10日,火烧沟文化遗址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命名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自1976年发掘以来,甘肃省文物考古所对该遗址出土文物进行了长达23年的研究,认定其价值极高,与著名的齐家文化、四坝文化、马家窑文化等齐名,而且由于该遗址中心部分尚未发掘,面纱未全部揭开,研究结果未完全出来,其历史文化价值远不止于此,完全可以达到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档次。
火烧沟文化遗址出土文物中最为突出的当推大量的陶器,它们大多制作精细,造型别致,其中不少属于珍品。例如人型彩陶罐、人足彩陶罐、鱼形陶埙、鹰嘴壶、三狗方鼎等已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其中人型彩陶罐1989年出土后,于1990年由国家文物局、甘肃省文物局推荐,在北京十一届亚运会期间进行了展出,为当时甘肃省选送的8件精品文物之一,现存于北京国家博物馆。出土的20多只陶埙,是远古的一种吹乐器,其形状如金鱼,鸡蛋大小、彩绘,远比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陶埙精美,现存于甘肃省博物馆。其它如鹰嘴壶、三狗方鼎等造型优美逼真、栩栩如生,它们是远古火烧沟人高超的智慧和审美能力的缩影,令人惊叹。火烧沟文化遗址出土的陶罐样式就有98种之多,而且有粗红陶、夹砂红陶、粗灰陶、褐色素面陶和彩陶等多种质地,图案花纹各异,极富艺术性,具有极高的研究和观赏价值。
火烧沟遗址也是甘肃省早期发现铜器、且出土数量最多的一处古遗址,达200多件。铜器以模铸为主,有斧、镰、镢、凿、刀、匕首、矛镞、钏管、锤、镜形物等,还发现了铸镞的石范。同一墓葬中,石器、陶器、铜器共存现象很多,说明冶炼技术很早就被火烧沟人所掌握。火烧沟文化遗址至少向我们展示了这样的事实:中国古代文明,不仅仅在中原大地上产生。在偏远的西部,曾有火烧沟人创造了令人惊叹的古代文化,它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展示火烧沟文化内涵为目的而建的火烧沟原始部落村,占地面积18000平方米,内有文物展厅、原始部落生产生活场景展棚、制陶窑、墓葬房、旅游景点标志牌、简易接待办公用房等设施,并种植了大量的花草树木。遗址周围原本是一片戈壁滩,生态条件极差。随着火烧沟原始村的建设,带动了生态农业、林业、建筑、交通、商贸、金融、餐饮住宿业的较大发展。原始村西南1000米处,建起了千亩滴灌果园一个,西侧及南侧312国道两旁,相继建起了乡政府办公大楼,文化、卫生、金融、保险、保安、公路交通管理、大型加油站等设施,尤其是餐饮住宿业发展迅猛,"清泉羊"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美食品牌,新建了许多餐馆、旅店。过去的不毛之地,逐渐成为丝绸之路上的现代驿站。利用火烧沟文化的知名度为当地生态环境改善和经济发展服务,已初见成效。近年来,这里种植各种树木达4万余棵,昔日的戈壁荒漠,正在变成一片富有生机活力的绿洲。这片绿洲目前虽然还很小,但对于戈壁荒漠山地荒地占总面积89.4%的玉门市来说,尤显珍贵。目前,每年在这里停留参观、吃饭和住宿的外地游人、客商已逾10万人次。随着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这里发展前景将会更加看好。
火烧沟原始村景点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绿化跟不上。原始村东、西、北三面还有50多亩荒滩,需要全部绿化。二是严重缺水,供水设施差。原始村内5000多棵树木用水及生活用水全部依赖清泉乡政府一座小型水塔,而这座水塔要负责供应该地全部绿化和生活用水,每天给原始村供水时间只有1小时,加之输水管道直径只有60毫米,只能供应总用量的五分之一,每逢夏秋用水高峰季节,村内浇树和生活用水常常由工作人员肩担手提。每年都种树,但成活率只有60%左右。三是无排污和垃圾处理设施。四是文物展厅面积小,内部设施简陋,文物陈列拥挤,无安全报警装置。五是遗址没有保护设施。六是大门及围墙简陋,外观上看不出这是一个旅游景点。
火烧沟文化是甘肃六大古文化遗址之一,该遗址不仅是甘肃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而且目前正在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火烧沟原始部落村始建于1994年,座落于甘肃省玉门市清泉乡原火烧沟遗址西侧,玉门市清泉乡政府东侧。在火烧沟原始部落村旅游景点第一期建设工程中,主要建设了仿古式文物展厅一座,陈列了大量火烧沟遗址出土的珍贵文物,修建了6座表现原始人类生产生活场景的展棚,集中安放了从玉门各地搜集而来的古代石碑石刻,配套了卫生、办公设施。
火烧沟原始村地处且建在该乡的集镇建设规划区域内,旅游配套设施基本完善。在电力供应方面,由于此地处在酒嘉电网履盖范围内,电力供应充足,完全可以满足旅游景点用电需求;在通讯设施建设方面,中国电信、中国铁通、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大型企业的通讯网络密布周围,完全可以满足本项目的通讯要求;在旅游接待设施方面,目前境内已建成三星级、二星级宾馆多家,建成旅行社一家,完全可满足旅游接待需要。
火烧沟原始部落村地处312国道边,且处在古丝绸之路黄金旅游线上,兰新铁路距景点约500米,从景点门口横穿而过。境内有玉门东、低卧铺、玉门镇三座铁路客运站和玉门南一座铁路货运站,旅游交通十分便捷。目前,全市共有国有汽车运输公司两家,私营客运车辆三百多辆,且我们正在筹备组建一家旅游汽车公司,交通运输条件完全可以满足项目建设需要。
整个遗址主要是墓葬群,分为上、中、下3层。最上面的一层,离地面约有30到100公分;处在中间的一层,离地面约1到2米;最下面的一层,基本都在2米以下。考古工作者对上、中、下3层墓葬进行了清理,共出土了312座古墓。据考古专家推断和碳同位素测定,处在上面的一层,主要是魏晋墓和汉代墓;处在中间的一层,多数是汉代墓;而最下面的一层,为新石器时代后期的墓葬,距今约3700年左右,约与夏代同时。因此,火烧沟遗址最有价值的部分是它的第三层。专家们认为,这一文化遗址基本上属于齐家文化类型,但有些方面又很独特,便因其地名将其命名为"火烧沟文化"。
火烧沟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锄、刀、斧、镰、锤和磨盘等农具,这些农具大多数是石制器具,也有不少铜制器具,说明当时的农业生产工具已有较大进步。在许多陶器和棺木中,贮存着栗粒和植物种子。在部分墓坑中,还出土了制作精美的彩陶方杯、人形陶罐等酒器。酿酒业的出现,是农业有相当发展水平的标志,这说明在当时的玉门已经有了较为发达的原始种植业。
火烧沟遗址的墓葬中,用大量的羊作为随葬品,出土了大量的羊头、羊骨,并伴有猪骨、牛骨、马骨和狗骨。其中第277号墓葬用羊多达44头。这种情况说明当时玉门的畜牧业是相当发达的,而且是最主要的经济门类。
文化
火烧沟遗址中,还出土了20多个彩绘陶埙。埙体呈鱼形,以交叉的双条黑线修饰表面,装饰简约,形体美观。张开的鱼嘴是吹孔,埙体上有3个音孔,能吹宫、角、徵、羽4个骨干音,有的埙还能吹出清角,说明当时至少已经有了以宫、羽为主的四音阶调式,陶埙已经发展成了相当规范的乐器。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