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乐民间文化——顶碗舞

家乡区县: 甘肃省民乐县

     民乐是通往丝绸之路的必经之路。据民乐县志记载,顶碗舞最早为清乾隆年间民乐汤庄驻军梁军门的部队所留传。传承人汤贤才对顶碗舞逐步完善,在村上教会了许多人。解放后,顶碗舞已趋于成熟,除汤庄村外,就连邻村的群众也会跳。二十世纪50年代,村民汤治铭、汤立浩、汤克芳、汤立顺等人前往省城兰州表演,每到一处都深得好评。“文革”后,顶碗舞又盛行起来,尤其到了二十世纪90年代后,经文化部门历次挖掘创新,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舞蹈。

      顶碗舞是一个集民族性、民间性、技巧性和欣赏性为一体的集体舞,是民间舞蹈艺术中的精品。⑴独特的表演形式。跳舞者头顶瓷碗,口衔竹条,两手各拿一碟一筷,筷子两头各系一铜铃红穗,舞时磕动“口条”敲击头上的瓷碗。同时,用筷击碟,表演各种舞蹈动作,碗却始终稳稳地“端坐”在舞者头上。⑵传统的民间舞步。以传统秧歌十字步为基调,再配以“三步一抬”、“梭子步”、“垫步”、“斜后点步”及“云步”的交叉使用,使场面的变化更加丰富多彩,舞蹈的地方特色更加浓郁。⑶典型的民间音乐。民间艺人在顶碗舞的流传过程中,巧妙地收集了断断续续的音符,逐步形成了独特的顶碗舞音乐风格。演奏的乐器主要有笛呐、板胡、二胡、三弦、笛子、钹、梆、碰铃、锣、鼓和京嚓。表演时敲击碗、碟的声音此起彼伏,舞乐浑然一体,过门如微波荡漾,高潮如排山倒海。表演者不知道“编钟”的奥妙,但却用碗筷演绎了“编钟”的真谛。美妙的乐曲,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⑷集舞蹈与杂技为一体。顶碗舞集舞蹈与杂技为一体,动作优美,技巧娴熟,起卧自如,舒展大方,是民间舞蹈艺术中的精品。通过走、跳、站、跪、爬、滚、翻等许多高难度动作演练出各式造型,时而奔跳来回穿插,旋转如陀螺捻线,振臂似紫燕高飞,挥袖间如天女散花,张扬时似嫦娥奔月。

      民乐顶碗舞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包容并传递着多种文化信息。⑴地域性。顶碗舞自清乾隆年间流传民乐县汤庄村至今,在县域内广为流传,深受群众喜爱,形成了鲜明的地方特色。⑵群众性。顶碗舞在民间广为流传,群众或三五一群,或集结寒冬,总是自发地组织,自发地编导,院落里锣鼓声声,雪地上舞步翩翩。亲朋好友聚会,少不了跳上一阵;闺女出嫁之时,也常以此助兴。多年来,顶碗舞的旋律与舞步一直在偏僻的山乡里流传活跃,其艺术生命力尤如祁连山泉一样源远流长。

      顶碗舞作为一项传统民间遗传舞蹈,它反映了古代军民在劳作中就地取材,以饭碗为道具,自编、自演、自乐的一种娱乐形式,是古时人们生活文化的遗传,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挖掘、抢救、保护民乐顶碗舞,对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飘渺(2014-05-2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