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白菜:以鲜白菜为料,一棵分切成六半或半,放在大锅内用开水激,然后放入大缸内分层储存,保持原汤不动,十几天后便可食用。这样既保存了白菜的鲜嫩脆的特色,又能百煮不烂,宫廷宴中的“野鸡酸菜汤”就是用酸白菜。过去没有大棚蔬菜,每到鲜菜缺少的冬季,原野上一片白茫茫的,把炉火烧旺,在肉锅里炖上白菜,散发出诱人的香味,吃起来爽口开胃,别有情趣。
双烤:即挂炉猪和挂炉鸭,就是现在的烤猪仔和北京烤鸭,食用时配以小菜、葱酱、荷叶等,十分鲜美可口。
鹿尾儿:形似灌肠,用料有鲜猪肝、生鸡蛋、海米、肥肉丁。制作时先把鲜猪肝剁碎再加上鸡蛋、海米、肥肉丁用高汤和粉团搅成糊状,灌入肠衣内,下锅煮熟、晾干,然后用油炸。吃时切成片,鲜嫩松软,别具风味。
白肉血肠:原先这种肉食为祭祀供品,即杀完猪后用猪血加佐料灌肠,再放入水中煮熟,祭祀后用刀切片分食。白肉是刚宰杀的新鲜猪肉,用清水炖煮,不加盐和酱油,保持其猪肉的本色,故称“白肉”。
白肉是否鲜嫩好吃,首先在于选猪。满族祭祀必须是纯黑色的公猪,而且必须是骟过的,这种猪吃起来鲜嫩,富有营养。猪宰杀后刮毛留皮分成八大块。先供生,后供熟,然后切成片,盛入盘内,蘸酱油和调料食用,其味鲜美可口。因为它先敬神敬祖故称“福肉”,满族语叫“阿木孙肉”。
萨其玛:满族的名点,传说是一位满族将军流传下来的。因为他喜欢甜食,好打猎,为了携带方便,便制作了这样一种糕点。做法是把蒸熟的米饭,放在打糕石上用木锤反复打成面团,然后蘸熟黄豆面搓成条状,用油炸,然后切成块,再洒上一层较厚的熟黄豆面即成。从前满族用它做供神用品,称为“打糕穆丹条子”。
后来,用白糖代替了熟黄豆面,便成了“糖缠”,更名萨其玛。现在的萨其玛以鸡蛋和白面为原料,做成细条,过油煎炸,再加入蜂蜜、白糖、瓜子仁,成为金黄色糕点。压切成块后,糕面上洒上青红丝,其形美观,其味香甜可口。还有一种面加红糖,艳如芙蓉的萨其玛,于是又有了一个漂亮的名字——芙蓉糕。
太阳糕:满族有个传说,农历二月初一是太阳的生日。这天人们要用米粉做成太阳形状的糕,另外糯米面捏十二只各种颜色的小鸡,围绕着太阳作金鸡报晓之状,孩子们除了吃太阳糕,还可以玩小鸡,以示给太阳过生日,后来便有了以糯米粉做的甜食——太阳糕。
乌塔:用奶皮子卷蜜糕及制作芝麻盐奶卷,或用糖和酥酪制软奶子饽饽,满语称“乌塔”。其中又分水乌塔和奶乌塔两种。有人称赞乌塔时说:“于天极寒时,乘夜造出,洁白如霜,食之口中如嚼雪,真北方之奇味也。”
酸梅汤:是人们夏季防暑降温的常用饮料。其做法是使玉米面团发酵有酸味,然后用特制工具挤压成条,直接下入烧开的汤中。捞出后再拌以佐料或蔬菜,连汤盛出。其味酸甜,夏日食用清凉爽口。后来青州满族人将这一传统食品加以改造,用料上更换成了青州特产的柿饼、杏干等,煮熟后捣烂成汤,放入冰糖、薄荷霜,用罐封存,夏日加以冰镇。味酸冰凉,防暑降温,便改名为“酸梅汤”。
刚 啷、光头:是专卖满族特有风味的点心铺“义聚成”制作的糕点。主要原料为白面和粘米面,蒸后加入白糖在制成圆形小厚饼,中间有眼的叫做“刚啷”,中间突起无眼的叫做“光头”。烤制后其色如玉,味腻如脂,并且成为可以观赏的艺术品。
我的能力秀: http://abc.wm23.com/lina1201
我的梧桐子:http://www.wutongzi.com/kan/shandong/qingzhou.html
我的微博:http://weibo.com/u/3809036026
我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1201lina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