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炳炎先生事略

家乡区县: 厦门市集美区

    新加坡著名工商企业家社会活动家孙炳炎先生,系我区后溪镇孙厝村人,民国元年(1912)出生于故里。童年时代的孙炳炎曾就读于陈嘉庚先生开办的乐安小学。其父孙清廉在村里经营一间杂货店,惨淡经营,难以维持;加之当时常有土匪绑票抢劫,人心惶惶,孙清廉遂于民国十四年(1925)毅然离乡别井,携带大儿子浮槎南渡新加坡谋生。第二年(1926),孙炳炎随母亲及三个兄妹,乘和丰公司的“丰平号”轮船,经过七天的海上颠簸,抵达新加坡与父亲团聚。大哥在陈嘉庚先生开办的工厂当书记(文书),二哥在一家杂货店做工,年仅15岁的孙炳炎也经乡亲介绍,在旧跑马铺的一间杂货店当学徒。学徒的生活十分辛苦,孙炳炎每天从早上六点忙到晚上十一点,这对15岁的孩来说实在不堪负荷,因此身体日渐消瘦,他父母劝他离开杂货店。虽然老板再三挽留,甚至表示要加薪给他,他还是领了50多天辛勤工作换回来的3块钱薪水辞职了。平均每天6分钱的工资,可能是当时最低的记录。但他在杂货店的50多天里初步学会了马来语的日常会话,这是更大的收获。
    离开杂货店后,孙炳炎立即到一个同乡开的小酒铺做工,那里的工作较为轻松,薪水较高,月薪有十三、四元。至此,孙炳炎才有了多余的钱和空暇的时间买书和看书,并由此培养了读书的习惯。一年多以后,他转到联友公司一家经营汽车零件的商店当书记,开始学习记账和做生意。联友公司歇业后,孙炳炎转到文流公司工作,老板张文流十分器重他。在此期间,孙炳炎不仅狂热地阅读古典章回小说及现代小说,同时还上夜校学习英文,并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写作。他写杂文,小品文,经常用笔名在《新国民日报》上发表。民国二十年(1931),中国“九•一八”事变发生后,身在新加坡的孙炳炎写了一篇《哀莫大于心死》的文章批评张学良,被《新国民日报》刊登在评论版。孙炳炎在文流公司工作了五、六年,又转到了南发黄犁(菠萝罐头厂)当书记,月薪30余元,待遇又较文流公司好了一些。他在南发工作了九个月,大病了2次。病愈后健康状况很坏,在母亲的劝说下他辞职休养。
    民国二十一年(1932)是孙炳炎一生最大的转折点——从当伙计到自己做生意。那时,他大哥已从陈嘉庚的工厂出来,自己做木材生意,但不很顺利,因此便邀孙炳炎合作。孙炳炎拿出平日省吃俭用,多年积蓄的2000元,与大哥合股创办森林公司,经营木材。

余志宾梧桐子个人主页:http://www.wutongzi.com/kan/fujian/jimei.html
余志宾网络营销秀个人主页:http://abc.wm23.com/yuzhibin

 

余小伦001(2014-05-2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