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秀区被誉为“古城商都”的黄金宝地,地处广州市中心,位于古广州城域内,是广州市的发源地,是“三朝十帝”都会所在地。越秀区汇聚了8个朝代、上下跨度2000多年的文物古迹,闻名中外的五羊石像、镇海楼、千年古道北京路、中山纪念堂、五仙观、六榕寺、光孝寺、石室圣心大教堂、西汉南越王博物馆等均在该区,是名城广州的一个缩影。同时,越秀区历来就是广州的商贸中心,“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和基地均在越秀。总之,越秀区既是历史文化的聚宝盆,又是商贸旅游的富矿区。 越秀区之名始于1950年6月,当时广州市将原西山、德宣和小北3个区合并为越秀区,因区内有越秀山故名越秀。而当时惠福区、太平区、永汉区和大东区都在现越秀区地界内。1952年9月,越秀区改称北区,而东区和部份中区都在今越秀区地界内。1960年7月,中区的8条行政街并入北区,合称为越秀区。 越秀区辖22个街道:洪桥、广卫、北京、六榕、流花、东风、光塔、诗书、大新、人民、东湖、农林、大东、大塘、珠光、白云、建设、华乐、梅花村、黄花岗、矿泉、登峰。 越秀区作为广州市行政、商贸、金融、文化中心,独特的区位优势,目前形成了以第三产业为主体,特色经济为带动,商贸服务业为支撑的产业格局。区内已形成北京路、海印地区、英雄广场、一德路等一批知名商贸区,中山五路一带已成为广州市最繁华的一个商贸中心和古城文化旅游区;形成了环市东国际中央商务、东风路现代服务、流花会展等各具特色的商务区,区内写字楼云集,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高度密集,形成具有特色的“总部经济”,成为华南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越秀区内地区生产总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商品销售总额等各项指标均名列市属各区前茅,商贸中心地位凸显,是广州市的经济强区。 在越秀,临街商铺平均密度达到90%以上。越秀人在自家屋子开一扇门,摆几个货柜,就可做生意,而且可能这一扇门里已经垄断了某一商品在广州甚至全国的发货权。 商业文化是岭南文化的突出表征,越秀区是广州商业文化极其发达的缩影。广州近代4个商业中心,有3个在越秀区内,即北京路、中山五路、解放中四牌楼、长提—人民南路。1957年以来,每年春、秋两季在广州举办的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均在越秀区辖内举行(广州新国际会展中心投入使用后仍有部分项目在旧址举行),更是万商云集,名闻天下,成交额占中国每年一般贸易出口总额的1/3,被视为中国外贸的“风向标”和“晴雨表”。 改革开放以来,越秀区的商业优势进一步增强,商贸网点约占全市的19%以上,形成了数条知名的特色商业街、如闻名海内外材料汇集的泰康路、大南路、惠福路、副食品批发市场一德路,纸张、油墨一条街天成路等等,以及一批具有一定规模、一定知名度的商业名店和专业市场,如广州百货大厦、新大新公司 、北京路商业步行街、流花服装市场等;北京路、中山五路一带逐步成为广州市最繁华的一个商贸中心河古城文化旅游区;流花地方也成为广州市新的商业繁华地带。越秀区因此也享有“购物天堂”的美誉。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