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学村”是集美各类学校及各种文化机构的总称,它由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于1913年始倾资创办,享誉海内外。学村总建筑面积达三千余亩,拥有在校师生十万余人,形成了由学前教育至小学初中高中、从本科教育到硕士博士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原集美学村包括:厦门水产学院、集美航海学院、集美师范专科学校、福建体育学院、集美财经专科学校(现已全部并入集美大学),集美归国侨学生补习学校(华侨大学华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化学校、集美中学、集美小学、集美幼儿园等学校,还包括福南大会堂、图书馆、体育馆、音乐厅、龙舟池、航海俱乐部等设施。
学村历史
在长达100年的岁月里,集美学校走过了不平凡的办学历程。有过辉煌,也历经沧桑。在前80年当中,集美学校的历史,大致可以划分为六个时期:
艰难缔造(1913年至1921年)
在这九年间,陈嘉庚先生怀着兴学报国的雄心壮志,以开拓者的远大目光,先后创办了两等小学、女子小学、师范部、中学部、幼稚园、水产科、商科、女子师范部,设立了同安教育补助处,以及各校公用的医院、图书馆、银行,并制订和颁布了集美学校共同的校训、校歌,兴建了统一的钟楼,确定了“福建私立集美学校”的总校名,亲自选定、聘请了主持集美学校工作长达14年之久的叶渊校长,结束了师范、中学开办之初两年三易校长的不稳定局面。至1921年末,一个较为完整的教育体系和“师中实小共提倡”的办学格局基本形成,集美学校未来发展的整体轮廓初露端倪。
稳定发展(1922年至1936年)
1921年后,集美学校逐渐转入稳定发展的新时期。1923年10月, 由孙中山先生大本营批准“承认集美学校为中国永久和平学村”, 并电令闽粤省长及统兵长官“特别保护”。“集美学村”才因此得名。至1926年,在校生达2426人,比1920年增加了一倍。1923—1926年,陈嘉庚的企业获利大增,“为一生登峰造极,得利最多和资产最巨之时”。陈嘉庚及时抓住这难得的发展机会,函促学校加速校舍建设和增添设备,扩大招生规模。在初创的基础上,一鼓作气,接连修建了数十幢校舍,形成了校舍建筑的黄金时期。
随着学校的发展,1927年,全校变更组织,所有各部均易其名,改部为校。其时学村计有11所学校:集美国学专门学校、集美师范学校、集美中学、集美水产航海学校、集美商业学校、集美农林学校、集美女子初级中学、集美幼稚师范学校、集美小学、集美女子小学和集美幼稚园。规模之大,门类之全,影响之巨,无与伦比。
1929年至1933年,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席卷全球,陈嘉庚在南洋的企业逐渐走下坡,维持厦大、集美两校的经费开始日见困难,但陈嘉庚先生办学的信心却更显坚定。在危机发生的几年中,集美学校不仅没有停止办学或缩小规模,反而在1931年达到学生数2723人,成为解放前36年中,在校生人数最多的一年。这个时期的集美学校,不但教学设备完善,师资力量也很雄厚。校内名师云集,师生思想活跃,学术气氛浓厚,课外活动多姿多彩,体育运动成绩彰显,呈现出一派盎然生机。当时的《社会与教育》杂志上曾有作者撰文评价说,集美学校是“世界上最优良、最富活力的学校”。
勉力维持(1937年至1949年)
1937年七七事变后,金门失陷,厦集成为最前线,集美学校面临重大转折。八年中,各校原有的校舍,多数毁于日军炮火,数十座屋宇无一完好。在陈嘉庚和广大集美校友的努力下,后来虽然陆续修葺,但到1949年底,又遭国民党军队飞机狂轰滥炸,再度留下满目疮痍。在抗战初年和国民党发动三年内战期间,集美学校的办学规模都曾一度大幅缩减,各校基本处于“维持”时期。
恢复发展(1950年至1965年)
新中国成立后,陈嘉庚先生于1950年应邀回国参政,并从此定居集美。在他的亲自主持、监督下,集美学校积极修复被战火毁坏的校舍,同时又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短短几年中学校迅速得以恢复并有很大发展,新办了水产商船专科学校、航海专科学校和华侨学生补习学校。1955年秋,集美各校学生总数达到5217人,为解放前学生数最多的1931年的两倍。1956年后,集美学校由人民政府全面负责,各校的办校规模进一步扩大,学生人数日益增多,至1960年达11,638人。其中尤以侨生增多最为快速,从建校至1966年的12年中,共接待1.8万名归国侨生入学,成为名符其实的“侨生摇篮”。1961年陈嘉庚先生逝世后,中央和各级政府更加关怀集美学校,各校规模也有了更大的发展。
动乱复办(1966年至1978年)
“文革”中,集美幼儿园、集美小学、集美中学、集美侨校、集美航海学校、集美水产学校、集美水产专科学校、福建财经学校等学村八所学校,除中小学外,均于1969年底后陆续停办或解散。“文革”中、后期,上海水产学院迁至集美,改称“厦门水产学院”;航海、财经、轻工、水产等校陆续复办,并新办了体育学校。“四人帮”垮台后,全国开始了拨乱反正的工作。1978年,侨校复办,航海学校改办为航海专科学校,体育学校改办为体育学院。这时的学村各校虽已基本恢复正常,但十年浩劫对集美学校造成的严重破坏,却是无可挽回的。
改革振兴(1979年至1993年)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集美学校步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各校工作的重心逐步转向教学科研,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日益深入,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得到稳步提高,至1993年,学村各校的面貌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各中等学校和小学、幼儿园也都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努力实现教育振兴,开拓了新的局面。集美学村在这个时期,还增设了中国语言文化学校。
1993年10月21日,由福建省、厦门市联合举办的“纪念陈嘉庚先生创办集美学校80周年”活动在集美学村隆重举行。中央和省、市领导,陈嘉庚先生亲属代表,海内外嘉宾及集美学村师生代表共2000多人参加纪念大会。会上宣布了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筹建集美大学的决定》。国务院总理李鹏还专门从北京寄来了“弘扬嘉庚精神,办好集美大学”的题词。经过国家有关部门和省、市政府的积极筹备,1994年10月20日,在纪念陈嘉庚先生诞辰120周年之际,由集美学村原有的集美航海学院、厦门水产学院、福建体育学院、集美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和集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五所院校合并组建的集美大学,正式挂牌成立。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亲自为“集美大学”题写了校牌,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福建省委书记贾庆林为集美大学校牌揭幕。陈嘉庚先生的夙愿最终得以实现。
著名景点
嘉庚建筑
集美学村既是钟灵毓秀之地,又是凝集众美的观光风景区。集美学村在陈嘉庚先生亲自指导下创立,其建筑融中西风格于一炉,体现了典型的闽南侨乡的建筑风格。无论是高大壮观的校舍堂馆,还是小巧典雅的亭台廊榭,无一不是琉璃盖顶、龙脊凤檐、雕梁画栋,而细细看去,却又各具匠心,无一雷同,人们称其为“嘉庚风格”。尤其是集美中学的道南楼、集美侨校的南薰楼、集美大学航海学院的白楼,或巍峨挺拔,或凌空欲飞,极富个性。
集美大学拥有极具特色的嘉庚风格建筑,陈嘉庚创办的校园建筑蕴含着强烈的爱国思想和浓郁的乡土情结,在几十年校园的建筑活动中,始终坚持将西方实用的建筑形式与中国传统的建筑形式和营造技法有机地糅合在一起,在单体建筑上形成了西式屋身和中式屋顶相结合的建筑形式,人称“穿西装,戴斗笠”的嘉庚式建筑。在组群布局中,必以中式大屋顶建筑为中心建筑,西式屋顶为辅助建筑,中心建筑较辅助建筑体量高大、气势宏伟。著名建筑学家陈从周先生曾评价说“具有厦门地方性的陈嘉庚风格建筑,在近代建筑史上具有不可磨灭的地位”,“陈嘉庚先生的思想与艺术境界是乡与国,乡情国思跃然于其建筑物上”。陈嘉庚创办的校园建筑是中国近现代校园建筑的典范。集美大学新校区2009年入选“新中国成立60周年“百项经典暨精品工程”,这是全国高校唯一入选的高校。
龙舟池
陈嘉庚先生于1950年在海滩上筑堤围垦外、中、内三池。外池俗称“龙舟池”,宽300米,长800米,总面积24万平方米。池畔建有式样各异的“启明”、“南辉”、“长庚”及“左”、“右”、“逢”、“源”七个亭子。
来自世界各地的健儿驾着七彩龙舟,劈波斩浪,奋勇争先。岸上喝彩,水上声嘶,竞渡场面,十分热烈。经过多年的发展集美龙舟赛已经升格为国际性赛事,代表了国内龙舟赛的最高水平。
嘉庚故居
坐落于集美镇后尾角,今嘉庚路149号,是陈嘉庚先生居住过的地方,1918年建成。故居是一座两层小楼房,1938年被日本飞机炸毁,后重修,直到完工后才重修居宅。
现故居是1980年按小楼原来格局修缮的。故居按先生晚年居住情况陈列,并珍藏有手稿、衣服及日常生活用具等遗物。二层的会客室、餐室、工作间、卧室等,均按陈先生生前原样陈设。
故居西侧的一座三层楼房为“陈嘉庚先生生平事迹陈列馆”,共以“经商南洋,情深乡国”,“倾资兴学,百折不挠”,“赤诚爱国,鞠躬尽瘁”三部分陈列,展现出陈嘉庚先生经营实业的聪明才智,勤劳俭朴、倾资兴学的高尚品德和赤诚的爱国情怀。
鳌园
位于集美东南海边的鳌园原为一座小岛,形似海龟、故为鳌园。1950年,爱国侨领陈嘉庚先生回国定居时,将这一岛屿扩填成园,于1961年完工,历时十年,占地近九千平方米。园中共有650多幅精雕细刻、栩栩如生的青石雕,是闽南石文化的主要代表作。
当您步入鳌园,展现在眼前的是门廊两侧中国古代和近代史的青石镂雕,堪称鳌园石雕群的上乘之作。抬头仰望,高矗入云的集美解放纪念碑是鳌园的主体建筑,碑高28米,展现了陈嘉庚先生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赤子情怀。陈嘉庚先生墓坐落在集美解放纪念碑正南面,1961年8月20日,国家为陈嘉庚先生举行了隆重的国葬。1988年,陈嘉庚墓被国务院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http://abc.wm23.com/ryanding319
http://www.wutongzi.com/kan/fujian/jimei.html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