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星岗古海遗迹

家乡区县: 广州市海珠区

七星岗古海岸遗址位于海珠区石榴岗路与华南快速干线交汇处西北侧,为保存完整的海蚀地貌。海蚀崖呈额状突出,高约2米,海蚀平台宽6米,高出今海平面约1.93米,为切平构造地面,岩层倾角15度,平台后有深0.3米的海蚀瓯穴。1982年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七星岗古海岸遗址的地貌颇为奇特:山岗的北坡和缓,南坡崖壁则呈额头状,下部山岩凹陷,岩壁下成斜平面台,台面向外下倾,倾角为15°。这是一种海蚀地貌,表明远古时代南海水域的边缘深入到珠江三角洲的北部。地理学家将它命名为古海蚀崖。此海蚀地貌形成于距今约6000年前,是世界上少数古海岸遗址。

深入内陆的古海岸遗址之一,也是珠江三角洲地区海面变化的重要证据,对研究广州地区自然环境变化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七星岗古海岸遗址1937年被中山大学地理系教授吴尚时发现。这一发现为海内外专家们所关注,它突破了世界古海岸线与今天海岸线宽度最大值为50千米的说法。在此之前,地理学家们普遍将意大利距今海岸50千米的内陆古海遗址视为海面从大陆退出的最大里程。七星岗古海岸遗址距今海岸100千米以上,是原来说法的一倍。

关于珠江三角洲海岸线南移的成因,学术界的观点有巨大分歧。吴尚时在1938年发表《广州附近地形之研究》一文指出,七星岗海蚀崖下平台高出平原1米多,是海岸南移过程中珠江三角洲北部地壳的上升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同意吴氏说法的学者认为,如同白云山的形成一样,白垩纪以来的地壳运动使珠江三角洲一带地表逐步上升,从而将海岸线推移至如今的位置。但这一观点并未被地理学界所普遍接受。另一些学者认为,第四纪世界性的冰川期将海平面抬高到水域足以到达七星岗一带,随着冰川期的过去,海平面又退回到原来的位置。而界于两者之间的看法则认为,冲积平原的发育使得珠江三角洲一带地表逐渐增高,并逐步向外推进,从而将海岸线挤到了如今的位置。他们认为,珠江三角洲平原是距今6000年间形成的,因此,七星岗古海岸存于距今6000年前。

 

我的梧桐子专题网站:http://www.wutongzi.com/kan/guangdong/haizhu.html

我的能力秀主页:http://abc.wm23.com/gagabox

我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770557522

我的微博:http://weibo.com/kinsgaga

gaga(2014-05-2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