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在描绘包头这座城市的时候,水成为了一个尴尬的话题。历史上的水旱码头,在演变成为塞外钢城的半个多世纪中,水少了,旱却久久烙印在了这座城市的记忆中。为了让钢铁之城柔美起来,本世纪初,塞外钢城开始在水上做文章,从城东的南海湖到城西的昆都仑河,水天一线的江南美景在8年前开始小荷露角。特别是城西的这条当年被誉为鹿城伤疤的昆都仑河,今天已经成为包头最重要的景观之一。随着二期工程接近尾声,经过8年的蜕变,一条碧波荡漾的大河跃然现身城西,浅蓝色的臂弯如月,时刻守护着钢城。
昆河之殇
每天清晨,78岁的吕大爷都要到昆河的景观带中溜达一个多小时。在桃花红、杏花白、柳枝绿的美景中,老人和居住在79街坊、64街坊的老人们,或走或停,尽情地享受着这份美景。
老人是当年从鞍钢支援包钢建设来包头的第一批建设者,在老人的记忆中,黄沙漫天、飞沙走石是包头的最大特色,特别是最初来包途经河槽步行去炼钢厂上班的长久日子里,春日和深秋,满身黄土满嘴沙已经令他习以为常,最让老人记忆深刻的是他的近视镜一次被飞石打碎,就在那破碎的镜片中,老人对这座城一度失去信心。
“这样的日子啥时候是个头?”当年,老人和同事们无数次地问过这个问题,可是直到老人1993年退休,昆河依然。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各种污染小企业落户到昆河周边,污水在昆河中形成一个个臭水沟。而遍布昆河河道中的挖沙更是疯狂到了极点,密集的沙坑一个挨着一个,最深的有几十米,最可怕的是三座桥的基础附近也难逃挖沙者……再加上杂草、垃圾,整条昆河伤痕累累,俨然已经病入膏肓、无药可救。”比吕大爷年轻6岁的张师傅还留着他1994年在昆河边上拍摄的照片,照片退色,却清晰地记录了昆河的伤痕。“我就住在昆河边的64街坊,1993年以后看着昆区发生的变化,曾经无数次地想搬离这个鬼地方,可是换房子对于当时一个月只有300多元收入的我来说是件比登天还难的事情。心里有抱怨,只好期待昆河改变,可是我心里对改造几乎死心了。”说起曾经,张师傅一脸的怅然。老人说:“不是我们没信心,是那时的昆河真的脏乱不堪。想改,除非掘地三尺。”
其实这样的记忆不仅仅留存在包钢第一代建设者的记忆中,40多岁的很多包钢人也同样记得昆河的模样。家住团结大街西沙梁的秦刚就经历过邻居小孩掉入臭水沟中被淹死的事情,他说:“昆区西部百姓对昆河改变的期待不是外人能理解的,那是一种用生命铸成的期待呀!”
昆河之变
年近50岁的郭泰,2006年底走进昆河的那个隆冬,包头格外寒冷。站在寒风凛冽的河槽中,这个脸膛黝黑的汉子却感觉不到寒冷。作为昆河改造的建设者之一,见过了太原美丽汾河的他,此时对昆河改造有着极高的期待。
“真的是掘地三尺!”回想起2007年2月轰鸣的机械驶进昆河河槽挖下第一铲土的情景,已经是昆河管理处办公室主任的郭泰万分感慨。他说,其实百姓的期待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就已经备受包头市委、市政府的重视,但是受各种条件所限直到2000年,这项被誉为“愚公移山”的工程才悄然启动。如何改造这条被广泛诟病的河道?怎么改?改成什么样?仿若大山压在了昆区建设局(现昆区城乡建设局)的头上。
这时,一条振奋人心的消息传来,曾和昆河一样破败的太原汾河完成了华美转身,蜕变成了太原的最美城市景观。考察汾河,汾河的变化震撼了来自鹿城的考察者,一个更大胆的设想就此诞生:未来北至水库、南至包兰铁路黄河边,古老“呼延谷”30.5公里都将破茧成蝶。
“昆都仑河沿岸生态环境建设规划”设计出台之初,听到这一讯息的张师傅心潮澎湃,却又满心疑虑。他感慨:“那简直就是宏伟蓝图。水域橡皮坝工程、行洪滩地工程、开发带的绿色工程等等真的不是说说的事呀,那需要一铲子一铲子去实现。”
老人的担忧其实也如重石压着郭泰和无数昆河建设者,因为按照规划,当年夏末就要看到成效:一期3.6公里的昆河必须“清澈的碧波荡起醉人的涟漪”。
30天时间,800万立方米的土方任务顺利完成;6个月时间,7万立方米的混凝土浇灌工程、4条穿河涵洞建设工程、橡皮坝安装工程、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一一胜利告捷。昆河的建设者们用7个月的时间造就了一个不朽的传奇,蓝天白云下,壮观的72万平方米蓄水区真的是“清澈的碧波荡起醉人的涟漪”,饱经历史风雨淘洗的昆河开启了新的画卷。
昆河之美
碧波荡漾开来,一期工程结束后沿岸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看着河畔休闲的老人、树影下嬉戏的孩童、马蹄广场中携手的情侣,昆河建设者心中无比骄傲,但是此时他的耳畔却传来了另外一种声音:“不就是四畔畔水,骄傲个甚?”这样的质疑,让昆区城乡建设局局长秦觅春猛的一激灵。“虽然全方位打造了这样的环境,但老百姓内心还有更高的要求,未来的昆河要完成的,其实更多的是内涵的建设。”
华灯初上的春日夜,驱车与秦觅春同游在建设中的昆河二期,4.7公里的河道已经碧波荡漾,排洪滩地也已经冒出嫩绿的枝桠。看着每一处都让自己牵挂的景观,一直平静的秦觅春难掩内心的激动。
沿河继续向北,猛然间,河东岸一条长约千米“飘动的哈达”惊现在在建的堤岸上,走近发现,那是一道西部地区最长的白色文化墙,墙面上书写着昆都仑河的历史以及无数描述塞外钢城的诗句。就在此时,从25中附近家中徒步来此观光的一家五口中的爸爸朗朗的念读打破夜的沉寂:蜿蜒的昆都仑河仿佛一条飘动的哈达,古来的夏商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这里见证了钢花飞溅的火红年代,记载了岁月的流逝和地域的改变,这里留下了丝绸之路的印迹,昭君出塞时弹奏的琵琶声依然悠扬……
骑在爸爸肩头的孩子静静倾听,唯美鹿城从此印记在了孩子幼小的心灵中。
秦觅春告诉记者,一期改造之后,昔日的荒滩正在变成“金海岸”,不仅给包头百姓打造了一个宜人之处,多个高档楼盘也拔地而起,创造了极高的经济价值。二期由于离昆都仑召更近,则注重旅游文化产业链的打造。将来规划的三期计划搞滩涂湿地,这样既节约成本,又因地制宜,发展旅游业的前景广阔。未来的昆河,将成为包头文化、经济、旅游的新地标。
昆河8年来的变化被摄影爱好者郭斌部分记录在了他的镜头中,他告诉记者,其实现在很多人在关注昆河美景的同时,更关注的是昆河带来的AQI(空气质量指数)的变化,图片不骗人,在我的照片中就可以清楚地看到昆河两岸空气的变化。郭泰告诉记者,这条宽约200米的水域,在包钢和昆区之间构筑了一道屏障,形成了独特的小气候,通过不断的水汽蒸发,有效阻击了西部污染向东漂移,特别是在夏季,河的两岸以及中间有明显的温差,这种变化不是统计数据可以具象的东西,她带来的是百姓的绿色空间和幸福生活。
【相关链接】
昆河综合治理工程简介
昆河综合治理一期工程于2007年2月开工,2008年6月底完工,总投资4亿多元。工程建设范围为昆河城区全段,全长3600米(北桥以北600米至南桥以南200米),宽500米,其中,主河道200米为景观蓄水区,蓄水面积为72万平方米,防洪功能达到百年一遇标准(最大洪水4010立方米/秒安全通过);行洪滩地150米为园林绿化区,绿化面积54公顷;防洪堤距调整后的空地宽150米为开发改造区,面积54公顷。建成后的昆河一期景观为包钢周边的生态平衡作出了很大贡献,对包头市西北部的小气候有显著改善,为昆区西部区域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保障,实现了生态、文化、经济效益的共赢。
昆河综合治理二期工程计划总投资6.4亿元,规划内容主要有主泄洪渠道、蓄水库区、两侧防洪堤坝、园林绿化景观、滨河路及昆河西路延伸(至110国道)等工程。即与一期整体衔接向北延伸5000米,南起昆河北桥以北600米,北至110国道,总宽度为500米,其中200米为蓄水库区,布置5道橡胶坝、5个蓄水库区,150米为绿化景观带,剩余150米为预留开发土地。项目全部建成后,蓄水面积为100万平方米,绿化面积为75万平方米。
该工程的建成将彻底解决此段河道堤防不完整、沙坑密布、两岸环境卫生差的现状。同时遵循“以人为本”理念,力争在满足河道行洪、提高行洪安全的前提下,使景区水利工程与景观设计相统一,更具有观赏性和游乐性,达到治理河道、丰富水景、创造意境、改善环境的综合效果。
网络营销能力秀主页:http://abc.wm23.com/HomLee
刘宏利微博:http://weibo.com/u/2941247167/home?topnav=1&wvr=5
刘宏利腾讯微博:http://t.qq.com/LEEHOMlove64
刘宏利家乡主页:http://www.wutongzi.com/kan/neimenggu/donghe.html
刘宏利人人网:http://www.renren.com/599201609/profile
刘宏利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u/2941247167
刘宏利360百科:http://baike.so.com/uc/
刘宏利搜搜百科:http://baike.sogou.com/myHome.htm
刘宏利百度百科:http://www.baidu.com/p/刘宏利百科?from=wk
刘宏利互动百科:http://i.baike.com/home.do
梧桐子专题网址:http://www.wutongzi.com/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