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的民风民俗--端午粽子和十二红 粽子是端午时节的食品,最初是端午节时在龙舟上当做祭品抛撒到江河里。为啥要将粽子撒入江河呢?民间有多种解释,有说是为了祭祀屈原;也有说是为了驱逐蛟龙,说法不一。作为一种流传较广,历史悠久的民俗事象,多种解释并存是正常的现象。
如今扬州人包裹粽子的方法更多,糯米里除掺进火腿外,依据各人的口味,喜荤食的可以掺进咸肉、鲜肉等,用虾子酱油拌和。喜素食的可以掺进红豆、蚕豆、蜜枣等,食时还可以蘸糖。外形也是多种多样,都是用竹箬,但能包裹出斧头形、小脚形、圆筒形、三角形,而且讲究包得紧、裹得实,越是紧实滋味越佳。扬州人家包粽子多是妇女动手,包好后人们常把粽子作为节礼相互馈送。人们品尝的是粽子的滋味,欣赏的是妇女的手艺。
说到“烧黄鱼”,扬州人似乎特别偏爱,甚至有“当裤子、买黄鱼”的民谚。《真州竹枝词》中有“买黄鱼”一首词,云:“归来低与细君言,新到黄鱼市口喧。只恐过时无处买,拼教当却阮郎裈。”当掉身上的裤子去买黄鱼,仅是一种夸张的说法,但也说明烧黄鱼的确是一道美味的时令菜肴,深受扬州人的喜爱。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