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浆水

家乡区县: 安康市汉滨区

安康浆水菜为什么能产生,产生的原因安康市地处陕西东南部,汉江上游,市境东临湖北,南接川渝,西连汉中,北临西安、商洛。地域介于东经108度01分至110度12分,北纬31度42分至33度49分之间,全之间,全市总面积23391平方公里,辖10个县区,总人口296.1万人。历史上,安康曾经历了两次大起大落的人群损失和移民,第一次是五代后晋天福和宋淳化时期的地震、水灾、旱灾、蝗灾引起饥民大量外逃,后经过百年的移民,安康人群又起;第二次元代至明初,由于战祸与干旱、水灾等灾荒,出现人相食,饿殍载道的情景,安康降为散州,县制等均废,安康人群损失十之八九。明末清初,朝廷发布垦荒令,因此,两湖、两广、川渝、皖、闽等周边十省市大量移民沿汉江而上,形成"湖广填陕西"的移民壮观。各地移民带来各自的乡音风俗、烹饪技艺,让安康出现"十里不同音,隔村不同俗"的风俗特点。为安康的浆水菜的发展奠定食者基础。安康市古为梁州所辖,殷周之际属巴庸州。武王伐纣,巴庸参加战斗,故有"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成都出版社2007版《华阳国志校注》第4页)的记载。秦惠文王更元13年(公元前312年),始设西城县。秦统一六国后划汉水上游为汉中郡,领12县,治所在现安康城区江北中渡台。东汉建安21年(216年)西城郡、汉宁郡一分为二,东部划归荆州。西魏废帝三年(554年)设州,因汉江盛产麸金取名"金州",明万历年(1583年)改"金州"为"兴安州",乾隆48年(1783年)升"兴安州"为"兴安府",治所仍在现安康城区,并在府城设县,取"安民康泰"之意,称"安康县",至建国一直沿用此称谓。2000年撤地设市后改现称"安康市"。安康市平均海拔450米,气候温润,四季分明,年平均温度15度以上,年降水量856毫米,地貌特征为南北高山夹峙,河谷盆地居中,有"八山半水分半田"之称。汉江横贯全区中部,北为秦岭山脉,南为巴山山系,年平均水流量为6403/秒。由于独特的自然条件,为安康提供了丰富多样的食物原料,清康熙四十年(1702年)兴安知府王希舜编写的《兴安州志·卷三·土产志》记载的安康土特产达214种,仅蔬菜种植就达32种,再加上张补山《救荒十策》等文献记载的可食山野菜29种,总计达61种,可见安康人取食蔬菜的范围之广、品类之多。同时安康还是漆麻耳倍桑药的天堂,安康自古就有"中药村仓库之称",蚕桑是安康历史上的传统产业,产量占全省的80%以上,为古丝绸之路的丝绸供产地之一,有出土于安康"汉鎏金蚕"为证。众多的特产,给安康的历史写下了辉煌。仅清康乾年间,安康一地的山货特产就占陕西山货特产厘金税的6成以上。食物品类的繁多,再加上有些食物需炮制后方可食用的原因,又为浆水菜的经久不衰培育了肥沃的土壤。 二、安康浆水菜分布区域安康浆水菜分布于安康市的汉滨区、旬阳、白河、平利、镇坪、汉阴、宁陕、岚皋、紫阳、石泉等县及沿汉江而上的汉中、安康周边的四川、湖北和陕西商洛部分县区。 三、安康浆水菜的历史渊源浆水菜在安康也称酸菜,是下里巴人之菜,是陕南浆水菜的代表。它是陕南城乡的一种传统家常菜。浆水菜一名相传由汉丞相萧何命名。安康浆水菜历史悠久,古典籍《周礼》记载:"以水浸粟米而成"。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作寒食浆法》,明·李中立《本草原始》记载:"浆,酢也。炊粟米热,投冷水重浸五、六日,味酸,生白花,色类浆,故名浆水。俗名酸浆;甘、酸、微温、无毒;调中引气,宣和强力,通关开胃止渴,霍乱泄利,消宿食。解烦去睡,调理脏腑。煎令酸止呕哕,白人肤体如缯帛。利小便。浸至败者害人。"(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版第423页)关于浆水菜的得名,得从"浆水面"的得名说起,相传楚汉相争时,西城(现汉滨区中渡台)城中有一对姓刘的夫妇开了一家小面馆。一日,忽闻家住江南岸山中的岳母病重,小两口又是孝子,急探望,丈夫把洗好的白菜存入缸内,然妻子又不小心把锅里的热面汤也给倒进缸里,便匆匆关了店门渡江而去。几天后,小两口回来刚进店门,就见一老一中两位先生进店,喊着要吃面。小夫妇称没有做臊子的肉菜,只有白菜,如能凑合的话就可以做,两位先生应允。店主去缸里取白菜,却发现白菜泡在一股带酸味的汤水里,青中带黄,酸里透香。店主将面条煮好,浇上酸白菜汤,淋上油泼辣子,端给客人。两人一尝,味道极好,连声称赞说此面集酸辣香于一碗,又各续了一碗。吃毕,两人对话,老者讲:"主公,没想到巡察西城吃了如此好吃的东西。"中年道:"此面做法称奇,西城人太有口福。"两人问店主"这是什么面,好吃极了。"店主人听了为讨欢心,便躬身说:"请客人给取个名字吧。"老者应店主人请求,顺嘴说:"浆水面"。店主人连声叫好,后来店主打听,那老者就是谋臣萧何,中年便是汉王刘邦。自此,安康一片就有了"浆水面"的名字。而做浆水的菜自然就叫"浆水菜"了。关于浆水菜的产生历史。据民间传说讲,东汉末年,黄巾军起义部队到达安康,因官军的围追,部分黄巾军被逼上了牛山山顶(现汉滨区花园乡境内)遇见天热又无食品义军兵士便在山上采摘野菜充饥,一日,野菜刚入锅,官军杀来,致义军全军覆没。官军退后,周围老百姓上山来掩葬义军尸体…发现锅内野菜,百姓一人取上一叶含在嘴中以表达对死亡义军的祭奠。但发现此物酸中透香,就回家如法炮制,用浆水菜来表达对义军的追念之情。如此一来,浆水菜就在安康民间流传开来。唐朝有一个故事:因安康盛产黄金,唐太宗便派侄子李才到金州(今安康)督统黄金生产,李才手下有一名厨子叫陈实,善用安康浆水菜变幻花样,深得李才赏识。李才到安康第二年,朝廷派一位王公大臣来金州巡察,此公因大鱼大肉吃了几日,不知进食何物才对口味,在李才举办的宴会上,陈实便上了一盆用浆水汤调配的素菜,王公大臣尝后顿觉胃口大开,席间大加赞赏,并传厨师讲此菜做法,说要带回京师,陈实一一介绍后,王公大臣当面赏陈实白银30两。此举传为佳话"一盆浆水汤、赏银三十两"。关于浆水菜的历史,我们从清康熙年编的《兴安州志·卷三·土产志》中找到最翔实的渊源。在《土产志·蔬之类》中列举的前三种大众菜为"芥、白菜、芹"。关于白菜和芹菜因其特定的种植环境要求主要在平川和浅山生产,而深山的量小,那些地方故以"芥菜"为主。芥菜在李时珍《本草纲目》(中国戏剧出版社2007版第159页)载:"芥似菘而有毛,味辣,可生食,作腌菜。""芥有数种,春芥又名刺芥…有大芥,又名皱叶芥…二芥均宜入药用…有花芥、紫芥、石芥…冬月食的俗称腊菜;春月食的俗称春菜;四月食的,谓夏芥"。关于"芥"的茎叶,李时珍讲:"辛、温、无毒。主治除肾经邪气,利九窍,明耳目。安中,久食温中。止咳嗽气喘,除寒气。治咳逆降气,祛头面风。通肺利疾,利膈开胃。"然"芥"因其呛味浓和微苦又不能直接炒或煮食,须做炮制方可成菜,而用酸腌的办法即便捷又耐久,因此成就了安康"浆水菜"的做法与历史。安康人为何喜食浆水菜,晋常璩的《华阳国志·卷三》载:"其卦值坤、故多斑采文章;其辰值未,故尚滋味;德在少昊,故好辛香…"同时,唐魏徵等撰的《隋书·地理志上·志第二十四》载:"朴实无文,不甚趋利。性嗜口腹,多事田渔,虽逢室柴门、食必兼肉…西城(安康汉滨区)…地皆连接,风俗颇同。"(中华书局2008年版3卷第829页)文献中的"嗜口腹"、"尚滋味"、"好辛香"、"好吃肉"等口福之求是陕南人、安康人的共同饮食特质。而"滋味"、"辛香"的最好来源就是酸。酸既可解肉腥,同时也解水土之抵。据现代科研证明,安康的水质含"钙物质"较重,属"硬水",而食肉饮酸是化解"硬水",保持身体需求平衡的成就安康"浆水菜"的另一个原因是安康长期交通闭塞,山高水绕,土地少而人口稠,再加上四季分明的气候,从物产上讲夏秋果蔬丰,而冬春疏果乏。冬春节令中可供食用蔬菜基本为萝卜、白菜(主要是散白菜)芹菜和葱、蒜等物。而此类物中的红白萝卜缨子、芥菜、白菜等都是"浆水菜"的材料。在过去的安康能吃上萝卜的户算是富足之户。故安康民歌中有词:"大户吃的是炖萝卜,剩下萝卜缨子酸菜煮,饥一顿,饱一顿,可怜我长工心里苦。"安康民歌《十想》第九想中称"九想巴山豆、廪启焓腹肉,酸菜全鱼好爽口,羊肉背翘手",(摘自苗小琴主编的陕西旅游出版社出版的《安康民歌精选》第155页)。通过此歌的唱白又讲出酸菜可登大雅之堂。从此民歌中还可以得出一个信息,"浆水菜"是老百姓的食物,有十分广泛的人群基础。对于"浆水菜",陕南拔贡王时叙有诗:"一亩园当十亩田,自家种植足菀然,蔓菁几担堪分惠,酸菜盈缸不取钱。"(摘自商洛政府网)《安康十八怪》第二怪"家家户户泡酸菜"称"古来岭南水土硬,五谷杂粮入腹中,三天无酸蹿蹿走,酸菜泡菜变饭种。"因此而言,"浆水菜"是安康百姓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而出的"特色食物",是根植于安康土地的,具有广泛基础和适用人群的。

 

梅子(2014-05-2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