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浈江区教育介绍

家乡区县: 韶关市浈江区

学前教育

新中国成立初期,区境幼儿园多为民办,招收3~6周岁儿童入园。至1950年末,城区有幼儿园4所,幼儿276人,教职员工16人。1952年9月,驻区境韶关运输公司在韩家山脚下创办韶关运输公司幼儿园(后更名为韶关汽车修理厂有限公司幼儿园)。该园成立初期仅有保教人员2人,在园幼儿12人。

1958年“大跃进”时期,为解放农村妇女劳动强度,区境各“人民公社”和农村办起临时、季节性幼儿园、托儿所。1961年,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区境幼儿园逐步发展。1983年后,区境积极贯彻广东省农村幼儿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开始发展农村学前识字班,所属大队(管理区、村)纷纷设立幼教班,分寄宿、全日、半日或三年、一年、半年及随到随收的季节性临时班。后因经费拮据、师资奇缺、无人管理等原因,多数农村幼儿园自动解散。“八五”期间,根据《韶关市1990~1995年幼儿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浈江、北江两区政府加大幼儿教育设施建设投入,办园条件有较大改善。期间,浈江区教育局于1990年9月创办浈江区机关幼儿园,开园时有专职教师4人(事业单位编制),保育员2名(临时工),在园幼儿30人。至1995年末,浈江区有幼儿园5所,北江区有幼儿园4所。

1996年后,根据国家《社会办学条例》,改变政府包办幼儿教育状况,提倡公办和民办相结合办学形式,大力发展幼儿教育。此后,民办幼儿园在区境内得到迅速发展,多数公办幼儿园改制为民办。至2004年6月,浈江区有幼儿园32所(均为民办),其中学前班64个、幼儿班141个,在校幼儿5390人,幼儿教职工351人;北江区有幼儿园14所(公办1所、民办13所),共有学前班21个,幼儿班24个,在园幼儿达2689人,幼儿教职工117人。

小学教育

新中国成立初期,区境小学教育开始恢复,入学人数开始逐步增加,到1950年,区境有小学校21所,学生人数达5352人。到1953年,区境有小学32所,在校学生6474人。1958年,受“大跃进、高指标、高速度”影响,区境上马一批农村试行乡办学校、村办学校、队办学校,由于校舍、师资不足,教学质量下降。1959年,地方政府及时关闭一批小学。1961~1964年,区境先后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以及“两条腿走路”方针,在办好全日制小学的同时,在农村兴办半耕(工)、半读小学。“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受“停课闹革命”影响,小学老师大部分被揪斗或下放劳动。1967~1968年,小学陆续复课。此时,小学学制从6年改为5年,并取消考试、升留级制度。1980年,区境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普及小学教育若干问题的决定》,增办部分学校,并对区重点小学进行师资队伍调整、充实,但整体小学仍良莠不齐,城区小学和农村小学在校舍质量、办学规模、师资素质、在校人数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到1984年9月,浈江、北江两区建置前,浈江区有小学27所(城区8所,农村19所),共有教师343人(学历合格223人,达标率为65%,农村小学教师学历达标率不足20%,有68名民办教师均为高、初中文化);北江区有小学16所(城区10所,农村6所),共有小学教师350人(学历合格179人,达标率为51.4%,农村小学教师的学历达标率不足20%,有35名民办教师均为高、初中文化)。境内农村小学多数校舍均为低矮潮湿泥砖瓦房。1985年始,浈江、北江两区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区境小学教育有较大改观。至1995年,浈江区有小学教师350人(学历合格343人,合格率达98%,比1984年提高33%),在校学生12351人,比1985年增多5626人;北江区有小学教师370人(学历合格355人,合格率达95.9%,比1984年提高了44.5%),在校学生7952人,比1985年增多824人。

1996年,浈江、北江两区小学教育开始走公办、民办相结合办学方式。截至2004年8月,浈江、北江两区合并前夕,浈江区有小学24所(城区9所,农村15所),小学教师556人(学历合格555人、合格率达99.8%),在校学生13880人,其中有民办小学1所(金沙小学)、驻区小学2所(铁路一小、铁路二小),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小学生毕业率、升学率均达100%;北江区有小学14所(城区8所,农村6所),共有小学教师366人(学历合格率达100%),在校学生8769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小学生毕业率和升学率均为100%。

中学教育

1950~1957年,区境私立中学在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后,全部转为公立学校。1958年“大跃进”开始后,区境涌现一批新办乡镇中学,由于办学条件较差,中学教育质量出现“倒退”现象。1960~1962年,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区境合并、停办一些办学条件不具备的中学。“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区境中学“停课闹革命”,中学教育处于瘫痪状态。1968~1969年,区境郊区农村兴起大队办初中、公社办高中,中学教育出现快速扩散,部分大队采用简陋杂房做校舍,并请“工农兵”上讲台,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教学质量较差。期间,学校减少部分专业课程,增设劳动课,并实行工人、农民进驻学校,称工宣队和贫下中农管理学校(教学无课本),多数学生受“读书无用论”毒害无心学习。1972年后,中学教育逐步恢复正常,但部分有教学经验的老师仍未完全恢复名誉。

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并逐步恢复原有课程设置,区境中学实行三、二学制(初中3年、高中2年),高中文理分科。1979年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方针,区境中学教育进行调整,到1980年,驻区的韶关市第一中学率先恢复高中三年制,其他高中也在1982年相继实行三年制。

1984年9月,浈江、北江两区始有区办中学,1985年1月,浈江区创办首家区属中学“浈江中学”,1986年,再创办南郊初级中学,1988年9月,创办新韶初级中学;北江区于1991年9月,创办首家区属中学十里亭初级中学。1998年,国有企业体制改革,驻区的曲仁矿务局五矿中学移交浈江区管辖,更名为“浈江区田螺冲中学”。

1999~2002年,浈江、北江两区分别整合区境学校,优化中学教育,先后撤销十里亭初级中学、南郊(乐园)初级中学和新韶初级中学。至2004年6月,浈江区内有中学8所,其中区属中学3所(浈江中学、田螺冲中学和民办的金沙明星中学),另有驻区中学5所,分别是韶关市第二中学、第八中学、铁路第一中学、铁路第二中学和曲仁矿中学;北江区没有区属中学,只有驻区中学5所,分别是韶关市第一中学、第三中学、第四中学、第七中学、第十中学。

温健平(2014-05-2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