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灵山是京津地区的重要生态屏障,在保持水土、涵养水源、挡风阻沙,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生态作用。 1、京津地区挡风阻沙的生态屏障 雾灵山高大起伏的山峦和茂密的森林,阻挡着来自内蒙和坝上地区的风沙,大大地改善了京津地区的生态环境,减少和避免了沙尘的危害,有效地控制了沙化南侵,护卫了京津。
2、京津地区的重要水源地 为了保护京津“两盆水”,雾灵山人不懈地封山育林、植树造林,森林覆盖率达到93%,茂密的森林,涵养了大量优质水资源,据专家测算;雾灵山每年可为密云水库涵养8.5亿立方米的水、为潘家口水库涵养5.5亿立方米的水。
3、京津地区的气候调节源 雾灵山茂密的森林,调节了当地的,气候,吸附净化了周围的空气。据专家测算:雾灵山每年向周边地区释放水汽99.8万吨,吸附灰尘84.6万吨,吸收二氧化碳1398万吨,二氧化硫10.8万吨,释放氧气278万吨。是京津地区周围的大气净化极强区,同时对华北地区的大气也起着一定的净化作用。
4、全国的生态科普教育基地 雾灵山动植物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是天然博物馆和生态大课堂,是全国的生态科普教育基地。
3近期发展
雾灵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先后投资6000多万元,对景区内公路、游览步道、景区各类标志牌等设施进行了彻底改造,极大地丰富了景区科学文化内涵,凸现独特的生态品位,继承和弘扬了悠久的燕山文化。近年来,保护区推出以天然氧吧、消夏避暑、科学考察为主体的健康生态游活动,让游人在山水环抱之中返朴归真,尽情享受大自然的恩赐,领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真谛。让雾灵山成为人们回归自然、生态旅游的绝佳的旅游胜地。 自然保护区是国家政府选定的具有一定代表性的生态系统,并对其进行自然保护、科学研究、综合利用的特定区域。保护区分国家级和省级等。雾灵山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我国共有林业类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94 个, 河北省有1个,雾灵山是河北省唯一的林业类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也是距首都北京最近最具发展潜力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4保护对象
雾灵山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对象为“温带森林生态系统和猕猴分布北限”。温带森林生态系统是指雾灵山位于蒙古、东北、华北三大植物区系交汇处,各种植物成分兼而有之,生态系统复杂多样,成为温带生物多样性的保留地和生物资源宝库。猕猴分布北限是指雾灵山以北,世界上再也没有野生灵长类生存了,虽然日本的北海道和新疆的石河子也有猕猴,但都只是人工放养的。 雾灵山不仅是猕猴分布北限,而且还是南北动物的走廊和许多南方动物的分布北限,如勺鸡、果子狸等,同时,还是许多北方代表动物的分布南限,如花尾榛、攀雀等。雾灵山有高等植物168科665属1870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有人参,二级保护植物有核桃,三级保护植物有核桃楸、野大豆、青檀等8种。有陆生脊椎动物161种,其中一级保护动物有金雕、金钱豹两种,二级保护动物有秃鹫、猕猴、斑羚等15种,雾灵山这座活的自然博物馆可让大家一饱眼福。
5历史文化
雾灵山历史上曾称伏凌山、孟广硎山、五龙山,明代始称雾灵山。自夏殷代以来就有人烟居住。雾灵山地处我国古代山戎、东胡、拓跋、契丹等北方少数民族与幽燕汉族交往之地。雾灵山因其特点和所谓的灵性,历史上就有许多文人骚客吟颂雾灵,来此游览,并被她的险峻所折服。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唐朝进士祖咏都曾到过雾灵山,赞美过她的雄浑和壮美。郦道元在《水经注》中称“伏凌山(雾灵山)甚高峻,严障寒深。阴崖积雪,凝冰夏结,故世人因以名山也”。古人另称雾灵山“其山陡峻,峰峦拱列”。顾炎武在《昌平山水记》中也称雾灵山“其山高峻,有云雾蒙其上,四时不绝”,这也可能就是称为雾灵山的原因吧。还称雾灵山“上多奇花,又名万花台,山之左右峰峦拱列,深松茂柏”。 雾灵山也曾是一座佛山,据记载,雾灵山在宋代就建有寺院,修建了诸多庙宇,“有僧道万余人”,元代曾有僧道来此做佛事,《昌平山水记》记载“文宗(元)命西僧于雾灵山作佛事一月,而其绝顶可瞰塞内”。现存的寺庙遗址有:红梅寺、钟古院、云峰寺等,在当时被称为下院、中院和上院。相传过去在红梅寺“有名和尚三千六,无名和尚赛牛毛”,这就说明在当时雾灵山一带僧道甚多,香火旺盛。据《长安客话》记载,“雾灵山有云峰寺,相传宝志公锡于此”。 到明代,雾灵山为边关重地。明洪武年间,中丞刘基(字伯温)巡视边陲重镇曹家路时,曾登临雾灵山,行至半山劳累烦热,歇于一巨石下,忽觉一阵凉风袭来,疲劳顿觉消失,随赐“雾灵山清凉界”。二百年后的明崇祯八年,后人在此石上刻字铭古,成为京东特有石质巨碑,人称“大字石”,上刻有“雾灵山清凉界”六个大字,每字约四平方米,豪放洒脱,苍劲有力,另外还有许多不同型号的小字,内容大都是守关将士的名字和诗句。 雾灵山山体高大,崖悬壁险,具有一定的军事防御价值,又处于边关,所以雾灵山上就建有许多长城,大都是明长城,现存近百公里。有黑谷关、龙门关等关口。除长城外,在高山险峰上建有许多烽火台,现在可以看到破壁残垣。 清顺治二年,雾灵山被划为清东陵的“后龙风水禁地”,封禁长达270年。清东陵陵区占地2500平方公里,分后龙和前圈两部分。其中陵寝后龙,是风水来龙之地,它从陵后的长城开始,向北经过清东陵的少祖山雾灵山。整个后龙地带山峦起伏,群峰叠翠,奇峰秀岭,纵横交错,风景异常美丽。清王朝为了保护清东陵,这包括后龙区的保护,后龙的边界标志主要是木桩和界石,其中木桩分为红、白、青三种,红桩为内界,白桩为外界,青桩在白桩10华里之外,每青桩上写“后龙风水重地”,规定“凡木桩以内,军民人等不准越入设窑烧炭,各宜凛遵。如敢故违,严拿从重治罪”。定雾灵山为官山,清王朝为了加强雾灵山的保护,专设墙子路和曹家路二兵营重兵守护后龙一带安全。通过清王朝的严密防护措施,在清东陵的二百多年的历史中,没有发生过重大火灾,这无疑对雾灵山森林资源的保护起到了重要作用。 雾灵山随着长时间的封禁,宋元时期所修的庙宇,也开始荒废败落。这段时期人文历史遗迹较少。清圣祖康熙帝在《晓发古北口 望雾灵山》一诗中写道“流吹凌晨发,长旗出塞分,远峰犹见月,古木半笼出,地迥疏人迹,山回簇马群,观风当夏景,涧草自含薰”。从诗中可以看到,当时看到的只是山景树木,人迹稀少。 雾灵山在清王朝长时间的封禁下,雾灵山的居民被迫迁出,这就给森林的生长创造了条件,森林、野兽在无忧无虑的生长着。雾灵山形成了“森林满山,树木遮天,野兽无数、遍地涌泉”的壮丽景观。 随着清王朝的衰败,作为皇家风水禁地的雾灵山也随之开禁开垦。清末宣统二年(1910年)因朝廷财政困乏,遂将东陵范围内的“风水地”允许清兵开垦。由于开荒种地,时常引起山火,一着就是几个月,不下大雨火不灭,原始森林遭到了破坏。到后来,直系和奉系军阀混战,雾灵山又遭到了战火的洗劫,破坏十分严重。 抗日战争时期,雾灵山是八路军抗日根据地。1938年2月9日,毛泽东同志指示八路军前方总部:“以雾灵山为中心开辟游击区,创建敌后根据地”,八路军第四纵队便从平西斋堂出发东进,开进雾灵山,以雾灵山为中心开展游击战争,创建了兴(隆)滦(平)丰(润)、承(德)兴(隆)平(泉)等八个抗日联合政府。 日军采取“囚笼政策”,制造无人区,把山上的老百姓赶下山,进入“人圈”,不断放火烧山,试图割断我军民联系。日寇以“铁壁合围”、“梳篦清剿”的惨无人道的手段欲达到“民匪隔离”的目的,但是雾灵山区的人民的抗日烈火始终没有被扑灭,坚持抗战。 1948年,雾灵山经历了37年血与火的洗礼,终于回到了人民的怀抱,给雾灵山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解放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雾灵山,为了建设雾灵山,发展雾灵山,保护好这快绿色宝地,1950年始建森林经营机构,成立雾灵山森林经营所,全面开展封山育林,荒山造林。为了更好的建设和经营雾灵山这宝贵的森林,1962年为林业部直属实验林场,并将主峰周围8000亩划为自然保护区。随着国家形势和政策的变化,雾灵山的建制也经历了不同的变化。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愈来愈重视环境建设,意识到林业的重要地位,1984为省级保护区,1988年为国家级保护区,雾灵山的发展进入了新的时期,1995年雾灵山加入中国人与生物圈网络组织。
绿色文化的挖掘和建设
雾灵山自建立保护区以来,就注重绿色文化的挖掘和建设。经过多年的保护和建设,森林资源不断增加,形成了以生态为主的自然文化。雾灵山那分布明显的植被带谱,丰富的生物群落,雄奇秀丽的自然山水,壮观俊秀的奇峰怪岭都缘自这森林、这绿色、这自然。
能力秀:http://abc.wm23.com/zhumin7777
博客:http://blog.sina.com.cn/u/3196263792
新浪微博:http://weibo.com/u/3196263792/home?topnav=1&wvr=5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