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育英才状元师——唐泰

家乡区县: 福建省长泰县

在“千年古县”长泰,有一位乐育英才的著名教育家——唐泰,他的名字将永远和漳州府史上唯一状元郎、闽南骄傲──长泰人林震紧紧联系在一起。尽管六百多年过去了,世事沧桑,而提起唐泰,不仅长泰,还有龙溪、漳浦等闽南各地的人们,总不免要追思一代宗师乐育英才诲人不倦。

唐泰,字师廓,号东里,长泰彰信里(今陈巷镇)唐山社人。唐泰自幼资质聪敏,博学强记,学究古今,通晓各种经书典籍,尤其是“群经之首”《易经》。民间传说,天师钟馗曾现身聆听唐泰讲解《易经》,极为赞赏。有人说,《易经》是中国古代哲学之父,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渊薮,一部《易经》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中国文化史。对于这一部被孔子列为儒家“六经”之首的《易经》,唐泰花了很多的精力进行研究,并提出了不少深邃独到的见解。这些丰厚的哲理、睿智的思维,用我们今天的话讲叫做“科学方法论”,直接影响了唐泰的一生,尤其是其日后的教学生涯。

明永乐十二年(1414年)秋,唐泰参加福建乡试,高中第四名举人。翌年春,赴应天府参加礼部主持的会试,顺利进士及第。登第后,唐泰授祁州知州,力承孔孟仁政之道,宽惠爱民,减省刑法,薄收赋税,办案公正严明,深得百姓爱戴。斐然政绩,再有渊博学识,唐泰政声直扬。在有司交章极力推荐下,幸运的唐泰得到明成祖朱棣特旨宣见,并亲自在文渊阁御试。唐泰不愧为一代才华横溢的大学子,当场文思泉涌,洋洋洒洒,挥笔立就《麒麟颂》、《野渡横舟歌》、《明伦论》等三篇诗文。诗文字字珠玑,篇篇佳构,精彩绝妙,朱棣龙心大悦,准备破格擢用,遂面谕唐泰留京候旨拟予重用。

不料御试过后,塞北边情告急,皇帝御驾亲征。擢用唐泰之事就被暂时搁置一边不见下文。

唐泰平昔潜心治学,胸怀坦荡。对于个人荣枯进退,他始终抱着顺其自然的态度。留京候旨期间,见朝延官吏弄权营私,乌烟瘴气,唐泰的内心一片无奈,一阵难言的孤独。一个有强健人格的人是不容“催眉折腰事权贵”的。不堪浸淫其间的唐泰毅然选择退出政治舞台。不若潇洒的李白浪迹江湖寄情山水,洗去浮噪喧嚣的唐泰想起垂垂老矣的双亲,想起风习淳朴的故乡,上下思量,与其长此侧身惊涛莫测的宦海,不如洁身引退,归隐故园。于是,无意仕进的唐泰上书辞去官衔,“乞归侍养”,告别繁盛的京华,匆匆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故乡。

回长泰后,唐泰潜心致力办学,余生所有热情和智慧都付于推动闽南的教育事业。他先后在大夫坊(今陈巷镇)构筑学舍百余间,受业生数最多时达数百人,办学规模之大在当时是仅有的。闽南各地热忱向学之弟子,纷纷慕名登门拜师。唐泰博学多才,言传身教,“慎思为美”,“禁止自欺”,以良好修养和高尚师德,直接影响着他的学生。唐泰深喑教育规律,因材施教,诲人不倦,精心培育,力求每个学子都能学有所成。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唐泰的良苦用心催开了芬芳的桃李。长泰状元林震、龙溪探花谢琏、漳浦进士陈亹、理学名家陈真晟等等,一时闽南俊彦纷呈,人才荟萃,无不是唐泰若春风化雨的教育之功!

自隋唐以降,中国采取科考取士的选官制度,多少文人学士深昧“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寒窗苦读唯求功名利禄出人头地。从来私塾先生乃三教九流之末流,教书匠往往是落魄酸儒无奈之下为谋一口稻梁而为之,若有禀异才华而又官运亨通者,则断难以走上教书育人之道的。而已走上仕途且前途锦绣在望的唐泰,却转向了教育这一条寂寞之道。儒家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仅是古代士人追求的理想人格,更是穷其一生所实践的行为指向。可以说主,唐泰弃官从教,是另一种高尚之行,也是另一类行儒之道。

百年大计,树人为本。强国须强教,强教须重教,重教须尊师。六百多年前的唐泰高瞻远瞩,献身教育,教化一方百姓,开化一方文明,其作用源远流长,诚乃闽南子孙幸事!让我们向一代师宗致敬!

唐泰简介:唐泰(1392年——?),字师廓,号东里,长泰彰信里(今陈巷镇)唐山社人。明永乐十二年(1414年)中举人第4名,翌年进士及第,授祁州知州,后无意仕进,乞归回乡。唐泰回乡后致力办学,结庐大夫坊,筑学舍百余间,接纳四方学子,其弟子有长泰状元林震、龙溪探花谢琏、漳浦进士陈亹、理学名家陈真晟,以及一些举人等。唐泰文学名世,精通理学,尽瘁教育,被誉为乡贤,有《思诚斋铭》传世。

冬虫夏草(2014-05-2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