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寺,又名观音寺,座落在县城西南南腰山,是1988年12月经县人民政府批准重建开放的一座佛教寺院。
据《牟定县志》记载,“观音寺”建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清乾隆二十一年(1757年)被水淹圮,二十五年(1761年)重建。光绪年间,民国二十六年(1938年)两次扩建。
南山寺于1970年和1972年两次被拆,木料瓦片用于建盖“县五七干校”和县林业局的部分房屋。原南山寺变成了一堆废墟。历经10余年的建设,南山寺已初具规模,共耗资100余万元,建成了观音殿3格、山门殿(面房)5格、厢房6格、大雄宝殿5格及地藏殿、生活用房等。房屋建筑面积达1000余平方米。59级石梯宽大、险峻、壮观,寺院山门飞檐凌空,吞脊龙吻,彩画斑斓,庄重古朴,寺院佛像活龙活现,栩栩如生。寺院周围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眺望牟定县城,风景如画,一派兴旺繁荣之景象。前来南山寺游览的人员络绎不绝,特别是春节期间及会期,人山人海尤为热闹。南山寺已成为境内最兴旺的佛教寺院。
南山寺是牟定的四景之一。出环城公路,沿着笔直的60个台阶拾级而上,山门上“陈林挂夕辉,山坡沐新风”的楹联格外显眼。南山寺的主体建筑是山门、大雄宝殿和东西配殿。山门是现存最早的庑殿顶古建筑,门上悬挂的“南山寺”匾额相传是明代官吏高进然所题。山门正中有尊高大的弥勒大佛塑像。弥勒佛祖端坐在神龛之上,体宽肚凸,金光润面,法相殊妙,慈光四照。弥勒佛祖的两侧为四大天王像。或手持琵琶,或手持宝剑,或手持大伞,或手持银鼠。背面塑像为韦陀菩萨,全身盔甲,手持金刚降魔杵,面对大雄宝殿的释迦牟尼像。
南山寺的大雄宝殿位于中轴线正中面,释迦牟尼佛像安坐在正中。在释迦牟尼佛像前面,左右各立一佛。在佛像的两侧边,安置十八罗汉。在佛像背面向北处,立有菩萨像,中立者为观世音菩萨,右边乘象者为普贤菩萨,左边乘狮者为文殊菩萨,站拜观世音者为散财童子。大雄宝殿左面的建有金刚殿。金刚殿有金刚力士像,金刚力士分立左右,作愤怒相,头戴宝冠,手执金刚杵,左手扼腕,两脚张开,怒目睁视,守护佛刹。
南山寺不仅建筑风格奇异,而且壁画技艺精巧,宏伟壮观。进入殿内,画栋雕梁,壁画重彩,令人称绝。山门右侧红墙上书有六个黄底黑字“南无阿弥陀佛”大字,气势恢宏。寺院右面的山林中伫立着一块汉白玉石碑,记载着南山寺建筑的始末。通栏满布壁画,壁画用细砂土、稻草、麻和泥抹墙面,压平后刷白粉绘制,使用了红、白、绿、紫、蓝、黄、粉、黑等多种色调的矿物质颜料,画面至今色泽艳丽,保存基本完好。壁画以佛教有关的神话故事、世俗题材为主题,构成一组组各有独立内容,但又彼此相连的巨幅画卷。壁画的表现形式和构图方法十分罕见,是研究佛教历史、明代绘画的珍贵实物。南山寺壁画不仅为南山寺艺术宝库增添了光彩,还为历史、艺术、宗教等各个研究领域提供了一笔珍贵研究资料。
牟定南山寺,几经沧桑,破旧甚笃,民国期间有地方贤达人士筹资修葺,布局为关圣殿、观音殿。据《民国牟定县志》记载:昔日南山寺,古朴典雅,清丽飘逸,隐卧在茂林之中。寺内佛像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南山寺香火鼎盛,善男信女,社会名流,慕名前来进香礼佛者络绎不绝。登寺极目远眺,青山横北塔,绿水绕东城,牟定县城尽收眼底,使人心旷神怡,触景生情。由于历史原因,南山寺胜景逐渐荒疏。1990年3月,在牟定县委、县政府和县政协的领导下,多方人士筹资修葺,如今的南山寺,宝刹重光,佛光充盈,殿堂林立,庄重幽雅。看山下的美景,听寺内的梵音,交相辉映,呈现一派佛门净土。南山寺寺院每逢法会日都举行盛大的佛事活动。“普渡众生洒甘露,净洁天地布慈云”。南山寺慈善救助事业常举不衰,深受佛家法门的赞许和社会各界的好评,成为牟定以及外界地区佛教界弘法利生的重点寺院之一。如今的南山寺,它正以大慈大悲的心志,抚慰着广大善男信女,祈愿着风和日丽,水碧天蓝,物华人福,国泰民安的和谐美满的幸福家园不懈地努力。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