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期接着讲关于皇城相府的历史传说。
土垸流泉
紧邻皇城相府的止园东山半腰上,山石上边的土垸里不知何时,竟涌出了一股清泉,把土垸冲出一道小山溪。土垸上有了水的滋润,渐渐长出了许多不知名的野草野花,引得附近山上的野兔、狐狸争相来这儿打洞做窝。每当风和日丽,成群的野兔们在水边嬉戏打闹,而狡猾的狐狸就趁机窜出来捕捉兔子。一时间,兔窜狐追,形成了一幅别开生面的野趣图。而当地的老百姓往往就趁机逮几只狐狸,捉几只兔子。后来,山外的人知道了,也常来凑热闹,这样,你传我,我传他,就把“土垸”叫成了“兔垸”,而“兔垸流泉”也就成了皇城相府老八景之一。
说起这股山泉,还真有点讲头。那水真是清甜可口,劳做了一天的农夫和路过这儿的人都爱喝这水解渴,村人们都愿意跑这儿挑水做饭、洗菜、洗衣,因此当地老百姓把这水称为“仙水”。有的农户走亲戚串朋友,不买糖果点心,却挑一担这泉水送人。亲戚朋友收了这担水比收了糖果点心还高兴。因为用它点豆腐,豆腐白嫩可口,闷米饭,米饭香甜酥软,就是把又苦又涩的生柿子往这水里一泡,泡好的柿子也又甜又脆…… 而且多少年来,无论天旱多久,水也从不断流,陈廷敬的二儿子陈豫朋就给它取了个雅号,叫它“濂泉”。
有一句古话叫“树大招风,财多招贼”,这话一点不假。“兔垸流泉”一叫成“濂泉”,就叫出了麻烦,就引起了一些心怀叵测的人嫉妒。有一年,打南边过来一个化缘的胖大和尚,他喝了这水,看了这山,跑遍了百里樊川,就知道这地方将来要出大人物,要有人出阁拜相。就歪心眼一动,要破了这处风水。
这年农历八月十五,家家户户打月饼,敬月神,来挑仙水的人也络驿不绝。等到半夜里,明月当空,这胖和尚提着禅仗,揣着“镇物”来到了“濂泉”旁。他捧起泉水狂喝一阵,就一屁股盘腿坐下,闭着眼念声“阿咪陀佛”,低声祷告一番,然后爬起来抓起禅杖朝土坎刨挖起来。坑挖好后,他掏出怀中“镇物”,对着明亮的月光细细看了又看。原来这“镇物”是他用黑石头刻成的一条蟒蛇,他的意思是只有蟒蛇才能兴风作浪,绝了这儿的仙气,破了这儿飞黄腾达的风水气象。然后,就由自己摆布这里的一切了……
哪想,他正要往坑里放镇物之时,好端端的万里明空突然响了一声霹雳,随着一团火球从天而降,不偏不斜直冲他而来,“啪啪”几响,把个“镇物”炸得粉碎,迸得他手脸鲜血直流,吓得他三魂掉了七窍,抓起禅杖拔腿就跑,从此就不知了去向……
自从这火球击打过后,泉中的水也慢慢断了流,村民们议论纷纷不知何因,只知道八月十五这夜,看见了一团火球,听见一声霹雳落下,响得有些奇怪。
没了水,土垸上的野草也长不旺,慢慢地兔子、狐狸也没了影,当然,人们也就不来了。大约过了十来年功夫,从南边山凹处又冒出一股水来,水流湍急,好像在山肚子里憋了多少年似的浑身有用不完的劲,整日喷珠吐玉,叮叮咚咚顺着山势往外流,而且水还是那样清,还是那样甜,让村民们和陈氏家族好不高兴。慢慢地,水流成了一条小河,河道九曲八拐,随着地势形成了两大一小三个水塘,陈家文人就按方位为它取名“南湖”、“北塘”、“中莲池”,还为这条小河取名叫“曲江”,而且大兴土木,在周围修水榭,建亭阁、种花养草、栽竹植柳,把几十亩大的山坎扩建成了一片江南园林,还给园子取了个名字叫“止园”,意思是不让粗欲、不懂诗书、不晓礼仪的人入内吧。并在止园中还建了书院,让子孙后代在这里读书习文,陶冶情操。
后来,陈家后人还在这条潺潺流水的曲江上修了一座小桥,取名叫“状元桥”,激励子孙后代好好读书,考取状元。而当地老百姓地更有一番意思,是说只要你喝了濂泉水,走过状元桥,就能做大官。
再后来,陈家人又在状元桥修了一座“魁星阁”,魁星就是指天上北斗七星那四颗成斗状的星,传说是管文理学运的,所以,文士学子们都格外敬重魁星。来到这园子里,喝了水,过了桥,再进魁星阁去拜魁星,就能一举夺魁。你想文士学子们有了这番举动,心情如何能不高兴万分。
到了陈廷敬年老的时候,他厌恶了官场,可又不能回家,就写信给在河北武安当县令的四弟陈廷愫,叫他届满之后不要再做官,应该回老家做一个自由自在的田舍翁。陈廷愫听了哥哥的话,六年七品县官届满后,武安百姓哭着挽留也没留住这位陈清天。回来之后,他经常结交地方文人学士,谈文论诗,陶冶在山水之间,好不清静。一日,他游园之后突发奇想,就在“南湖”水上建了一个“流杯亭”,让曲江之水从亭中地上的“寿”形石刻水槽里缓缓流淌,并约上乡间文人好友,在亭中饮酒作诗。作诗时,将一杯酒放在水槽中顺水漂流,酒杯漂到了作诗者面前,如果作不出诗来,就罚酒取乐。这种文雅的酒风不仅让酒客酒趣横生,还让他们从浓浓的友情中体验文化的韵味,真是令人叫绝。
虽然,“土垸流泉”这个原始的景观,已面目全非,但由此而出现的园林风光却比它更胜一筹。一年四季,风雨霜雪都让园中桃梨松梅、花鸟虫鱼随时变换着绚丽的风采,都给人增添无限的憧憬。老百姓说,进了这园子,好比是吃着甘蔗上楼梯,步步高来步步甜。也有人笑着比方这园林的俊秀是芝麻掉进针眼里——巧呆了。
黄阁青山
陈廷敬为母修建“小京城”
陈廷敬在朝为官,一生刚正不阿,廉洁忠清,很受康熙皇帝的敬重。可他又是一个大孝子,十分孝敬自己的父母。传说,陈廷敬的母亲张氏六十多岁时,就提出要儿子带她去北京看看皇城,娘说:“儿呀,娘听说北京皇帝住的地方就像天堂一样美,有什么天安门、大前门,有什么金銮殿、紫禁城,你整年在那里给皇帝万岁爷办事,咋不让娘也去看看,就是死了也不枉娘养儿一场……”
陈廷敬听了,心酸肚热,十分理解老娘的心,可又想:从老家到北京要翻山越岭走二千多里路,老娘怎么受得了,万一路上有个啥好歹,不是当儿的更不孝吗?于是,他想了又想,才回答说:“娘啊,其实儿子也早想让娘去北京看看皇城,开开眼界,可就是这二千多里路吃不好睡不香的,万一路上有个啥闪失,儿子实在不忍心。我看,咱干脆在咱这地方仿照北京皇城的模样修一个小皇城,老娘不仅能天天看,还能一年四季住在这里,不知老娘同意不同意?”老娘听了实在为儿子的孝心而感动,为儿子的想法而高兴,就忙着点了头。
就这样,陈廷敬亲自设计图纸,亲自查看山势,多方筹集资金,动工修起了皇城。谁知陈廷敬修皇城的事被人密报了朝廷,康熙皇帝一听顿时火冒三丈:“陈廷敬呀陈廷敬,你野心不小哇,竟敢背着朕修皇城,这不是想谋反吗?真是知人知面不知心啦!”发罢火就要下旨派人去抓他。但刚抓起毛笔,又低头一想:“不对呀,这陈廷敬多年在朕身边,一心为公,从没有对不住朕的地方,怎么能只听了一点消息就胡乱定罪呢。不如干脆朕亲自去走一遭,查看查看,要真是跟密报说的一样,再杀再剐也不迟。”于是他放下笔,点起三千御林军,亲自出京,直奔山西阳城。
康熙出北京当天,陈廷敬的一个好友派人快马加鞭给陈廷敬送来了信。陈廷敬看信一想:“坏了,自己本意是孝敬老娘修皇城,可是‘皇城’二字是随便使用的吗?不如,干脆把修好的城墙、楼亭全用黄颜色恻了,康熙皇上来了,自己再据实禀说,估计也出不了啥差错”。陈廷敬主意定了,就让工匠们连夜刷色,把一座城堡全变成了黄色。
康熙皇上带着御林军到了阳城,便换上青衣小帽骑着毛驴一个人从阳城到了皇城,他顺着城堡左看三圈,右看三圈,看到的只是一座黄色的小城堡,并不像密报中说的那样吓人,就规模大小来说,不足北京城的万分之一,完完全全是一个阁老院。看着看着他笑了,心里也敞亮了,就不等传报,直接进了院子。
陈廷敬见了,忙带全家人跪礼相迎。陈廷敬的老娘高兴得忙着拉康熙皇帝的手,跪在地上直喊:“万岁爷,好人啦,好人。” 康熙皇帝忙扶起老人,问明了修城的情由,深深被陈廷敬的孝母之心所感动。
这座美丽的黄色城堡坐落在樊山脚下,四面环山,又像是小小盆地中的一颗明珠。东面凤山像金凤展翅,山势逶迤如同凤身,山上茂林山花如同凤羽;西面,一座虎山昂首挺拔,雄伟壮阔;北面,龟山坚韧顽强,带来无限祥瑞;尤其是樊溪河贯穿全村,一年四季,河水欢唱,娓娓南流,更加给皇城带来无限生机。
春天,杏花、桃花、梨花、迎春花竞相开放,一片粉白、一片艳红、一片淡黄,缕缕清香,弥漫山城;夏天,樊河两岸,碧绿滴翠,鸟语花香;秋天,柿子红了、玉米黄了、菊花开了,满山金黄、满谷芬香;冬天,苍松翠柏,静坪红叶,尽染山林,如诗如画,把黄阁衬托得娇娆妩媚,多姿多彩,令人如痴如醉,如身在仙境。
所以,多少年来,“黄阁青山”就成了皇城八景最为靓丽的一景。年年代代,都闪烁着青春的光彩。如今,勤劳的皇城人把它打扮的更加漂亮,更加美丽,五湖四海的游客们来了,也一个个惊叹:“美哉!皇城!美哉!黄阁!”
梅庄杏花
说起“梅庄”,老河套(指北留镇的大桥村,沟底村至润城镇的樊河河套)里人都知道这“梅庄”原来并没有。“梅庄”的老地址本是一家王姓的梯田,坐西朝东,十分向阳。后来王姓人家迁无留人,这块地就被陈家的二世祖陈林筑窑居住,并在窑旁植数株梅花,取名“梅庄”。
陈林到此后,帮一家煤窑管帐,日子一天天好起来。后来陈廷敬的弟弟陈廷愫又将这个梅庄建设得花团锦簇,成了陈家花园。
这个陈廷愫,秉承了祖上扶弱济贫的家风,又效仿哥哥陈廷敬的作为,在当了河北武安县的七品县令后,为官清廉,被当地百姓誉为“陈青天”。陈廷愫有一年春三月回家探亲,看到梅庄花园因自己走后无人理修,多数梅花已干枯死掉,十分惋惜,就趁春天植树之机,移栽了几十株杏树。
按节令说:“三月杏花雨纷纷”,是指三月里杏花渐渐败落,很难移栽。但陈廷愫植树心切不听众人劝告,硬是细心地浇水培土,将几十株杏树全部栽活了。而且新活的杏树上,竟零零星星绽开了洁白的杏花,一时传为佳话。
于是,陈廷愫一发不可收拾,将花园里里外外,遍植桃树、梨树、柿树,移来迎春花、牡丹花、月季花、菊花等花卉。又在园里开挖鱼池,引来清冽冽的樊河水注入,放入鲜灵灵的鱼儿,真把一个山村小园建成了“世外桃园”。
打那以后,每年阳春三月,桃红杏白,蜂飞蝶舞,一道道朝霞从樊山顶上升起,映照得梅庄杏花绚丽无比,吸引得四乡八村的人都争相观看。从此“梅庄杏花”就成了一大景观。
午亭山庄
皇城村中康熙与恩师陈廷敬的雕塑
在皇城相府外城中道庄城门楼正门外,耸立着一座金碧辉煌的“御书楼”,楼分两层,底层正中为拱形通道,同中道庄城门直线相通,是进入相府的必经之道。顶层是三间楼亭。楼亭正中横竖着一通庄严肃穆的大石碑,正面恭敬地镌刻着“午亭山村”四个大字。四字正上方,一方朱红宝印似画龙点睛,印上镌刻着“康熙御笔之宝”六字。“午亭山村”四字两侧镌刻着一副楹联,上联是“春归桥木浓荫茂”,下联是“秋到黄花晚节香”。这字、这联都是大清朝康熙皇帝御笔亲书,是赐给相府的老主人陈廷敬的。
在过去的朝代中,“御”是皇帝专用之字,比如说,皇帝走的路叫“御道”,吃的饭叫“御膳”,坐的座椅叫“御座”,送人的东西叫“御赐”,因此,皇帝写的字也被叫做“御笔”或“御书”了。这坐楼正是因为专为珍藏康熙皇帝的赐字,赐联而修建的,所以就理所当然地被称为“御书楼”。
我的家乡:http://wutongzi.com/kan/shanxi/wenshui.html
我的能力秀主页:http://abc.wm23.com/xiaomeng1991
我的微博:http://weibo.com/3225011631/profile?topnav=1&wvr=5&user=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