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名人:韩愈
韩愈(768-824),唐代著名的政治家。贞元十九(803),由监察御使贬任连州阳山县令。韩愈阳山之贬,与连州结下了不泯的情缘。
韩愈贬阳山,他的好友张曙也贬临武。《临武志》载:韩愈张曙结伴南下,经郴州桂岭而抵临武。贞元十三年(797),燕喜亭的建造者王弘中自吏部员外郎贬任连州司户参军,也是“繇郴喻岭”(韩愈《燕喜亭记》)经由临武的。元和十年(815),刘禹锡贬任连州刺使,南来贬所时,经由的还是这条路,他的《度桂岭歌》可证。郴州、桂岭、临武、连州,是古代沟通南北的一条官道,由荆楚而南粤,舍此别无捷径。韩愈抵临武后,下一段旅程怎么走?《临武志》有这样一段记载:由张曙陪送到九泽水驿站,分手时,他们相约定期于此聚会。九泽水是临武南端的小村镇,与连州东北端小村荒塘坪毗邻,无论九泽水还是荒塘坪,都没有道路直通阳山。这里往南,只有出南天门,经星子、麻步而达连州。去阳山,则再由连州乘船。韩愈《次同冠峡》题下注:“赴阳山作。”韩愈之“次同冠”,是在到达阳山任所之前,倘在之后,则不云“赴”。从方位上看,同冠峡位于连州阳山之间,上行距连州五十华里,下行距阳山约八十华里,韩愈若由英德“赴阳山”,则无须经过同冠峡,经同冠峡“赴阳山”,则必定由连州乘船。可见,韩愈赴阳山是经由连州赴任所,是他第一次到连州。
韩愈在连阳期间,写了两首赠僧诗。其一是《送惠诗》;其二是《送灵诗》。《送惠诗》引云:“愈在连州,与释景常、元惠游,惠师即元惠也”。“愈在连州”一语,本已说明韩愈到过连州,但有人以为:唐时连州领阳山,这里的“连州”可以代指阳山。这个问题,不难在本诗内文中找到正确的答案,此诗有这样一段描写:“自来连州寺,曾未造城闉。日携青云客,探胜穷崖滨。太守邀不去,群官请徒频”。这里描述的是惠师来到“连州寺”后的活动情况。太守,唐人惯以别称刺使,当时的连阳地区,只有连州城内才住有刺使,阳山城内只有县令。可见,“自来连州寺”的“连州”,是指州治所在地连州城,不代指其他地方。诗篇紧接上文说:“囊无一金资,翻谓富者贫。昨日忽不见,我令访其邻。 奔波自追及,把手问所因”。这一段描述惠师不辞而别,韩愈只身追逐的情景。与上文所现,紧密相连,时间空间,都无大的间隔。可见:“忽不见”、“访其邻”、“自追逐”、“问所因”等活动,也是在州治所在处发生的。明乎此,“愈在连州”的“连州”,就不应疑为是代指阳山了。《送灵师》也有同样的情形。诗篇说:“落落王员外,争迎获其先。 自从入宾馆,占吝久能专。吾徒颇携被,接宿穷欢妍。”“王员外”谓连州司户参军王弘中,王弘中住在连州城内,决不能跑到阳山去邀请和接待客人。可见,灵师所“入宾馆”,是连州城内的宾馆,而“颇携被”、“穷欢妍”,当然也是发生在连州城内的那所“宾馆”了。这两首诗所表述的事情,不可能在韩愈赴阳山路上经连州的短暂停留中发生、完成,而是另得机缘。由此可见,韩愈曾经多次涉足连州,应当毫无疑问。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