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斡尔人遥远的传说——“阿布格勒迪”

“阿布格勒迪”(Abugledi),我个人觉得 它可能是由达斡尔语“Abile galo”(大意为“缺少...的鹅子”,不知对否???)变音而来,后用来象征“仙鹤拜年”。

这是达斡尔族人在“Anie”(春节)期间拜年过程中进行的一种“化装”活动,具体流传范围不知。

此活动一般由三五人参加。其中一人戴上鬼脸假面具,装成哑巴;一人紧穿羊皮袄扮成羊;另一人装扮成白鹤。由哑巴一手牵着羊,一手拉着白鹤,后边再跟上几人去各家拜年。

每进一户人家的院子,被访者家里人都跑出来迎接。这时,哑巴笨拙地跨上羊身,羊装作承担不住趴倒在地,使哑巴从羊身上跌下来;哑巴装作跌得很重,慢腾腾地勉强爬起来,以此作乐。在人们的欢声笑语中,哑巴嘴里发出其特有的“哇哇”的声音,后面跟着的人唱起庆贺新年吉利的歌曲:tai-rie sus-am man-ne ,ol-sen am min aoli nu-wo bole bei;tabe jurgo ku-shi-ti nionio ,menle-ji hai-rii ule xia-de (“田里的玉米喜获丰收,堆积如山;五六个很有力气的孩子背不回来” 的意思).............

在歌声中,羊和白鹤翩翩起舞,做出各种别有风趣的祝贺、礼拜的动作。受访者家人则同时忙着给哑巴等人敬达斡尔烟、敬酒,又把一些过年的手工艺品或糕点发给游戏者。在欢快热烈的气氛中,做化装舞蹈游戏者在看热闹的孩子们的前呼后应下又走向另一家。每到一家所唱的吉利歌是不同的,有祝贺丰收的,有祝贺吉年安康的,也有赞美其子女勤劳的,还有赞美姑娘美丽漂亮的.........总之,都是以歌舞的形式来表达祝贺吉利的语言。

但是,如果某户对他们不恭敬,他们则往往大吵大闹,用各种善意的方式捉弄其家人。

还有一种情况——如果某人有 不求上进、自甘堕落、行为不正、作奸犯乱........等情况,哑巴会用饭勺敲打他的头部,并说些教训的话,以使其改正不良行为。

那么,为什么要扮成哑巴、羊和白鹤呢?这也许来源于一段充满辛酸的古老传说。

据说,从前一场突如其来的大水淹没了平原上的所有村庄及农田,只有三个婆婆及时躲进了山里,免遭洪水之劫难。大水撤下去之后,原野上的一切荡然无存,家园已经没了。三个婆婆为了生存,只好带着仅剩的一只羊和一只鹤【这个传说中的羊,好像是能爬山的山羊,可能和山林高岗有关系 ; 而白鹤象征湿地,可能和洪水有着某种联系。】,从山上走下来,到各个“艾勒”(村子)流浪,沿街乞讨........她们每到一家,就让羊和白鹤跳起舞蹈,自己再说些吉利话,以此取悦施主,得到施舍,糊口度日。历尽沧桑!!!(达斡尔人自古沿河而居,人口稀少,往往抵抗不了水灾,与此有关的传说很多很多。比如:约100年前,我的祖先鄂嫩哈勒人居住的“Honko Aile”发了一场特大洪水。等大水退去后,人们将原先在嫩江东岸的家 搬到了沿嫩江西岸地势很高的高岗上,免得日后洪水泛滥时再受其侵害。江之西岸种地,江之东岸放牧。所以,现在在汉语里称这个村庄为“洪河”。)

不知过了多久,也不知是在什么时候,其他的达斡尔人便开始仿照传说中的样子,在“阿涅”期间以此作乐。在风趣的歌舞中,告诉人们:要辛勤劳动,不要一遭受无吃无穿的痛苦日子就灰心丧气.......等等。这也培养了人们扶贫济难的道德情操。正是由于“阿布格勒迪”有着深刻的教化作用,使之成为人们接受的一种活动。

但很可惜的是,时至今日,这种活动几乎消失了。

万盼盼(2014-04-10)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