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熊小姐--户县重阳宫4

家乡区县: 西安市户县

重阳祖师墓

重阳祖师墓,在原“白云灵祠”的范围内。基高1.5米。据当地老人回忆,文革前墓地面积150平方米。1958年祖庵生产队兴修水利时在重阳祖师殿基址处(即今银杏树东北)1米深处挖出寿函(石棺)一具,,当时用大粗麻绳套在石棺盖上用拖拉机向西拉,因太重只拉开一条缝,绳断,被重阳宫道士殷晴宽阻止,后八仙庵道协同公社又将重阳寿函用土掩埋。

1967年春在“文化大革命”破四旧浪潮中,祖庵梁庄红卫兵又将王重阳墓挖开。据说,墓内青石砌壁,中有石棺(寿函),长2米,宽1.22米,高0.96米,盖厚0.3米,石棺下周围雕有龙。棺内安放木刻重阳祖师像及遗骨,存方砖两块,上刻“重阳祖师压骨在此”,修建重阳宫时遗失。寿函撬开,函内用黄色绸缎包一木棺,棺内用绿色被包着王重阳遗体,其头枕右臂朝西面南,当时黄袍道帽,容貌胡子完好可观,但见风后化灰。遗体的头部胸部是用木架子固定着,发髻上有一对金环,公社以30元钱买给周至银行,后来将木架子挂在银杏树上,遗骨散放棺外,后道人又将遗骨埋于竹园。几天后有人用炸药将寿函炸烂,运往公社门前垒桥基。现仅存盖,翻放在银杏树东边(盖长2米,宽1.22米,厚0.30米),碑林内的重阳画像碑原在此处。墓西有《重阳祖师仙迹记》碑,东有重阳子手书《无梦令》碑,北有《重阳宫图》碑,后都移入碑厅保存。

活死人墓

活死人墓位于距重阳宫还有4、5里路程的成道宫中,是王重阳修道练功的地方。王重阳抗金失败后,掘地穴居,称之“活死人墓”,以方牌挂其上,书云:王害疯(王自称疯子)灵位。七年后,王重阳走出活死人墓,开始以另一种方式实现自己的理想。如今还有墓堆,前面有碑石上刻着“活死人墓”几个大字。据当地专家讲以前曾经开过墓道,发现里面确有地下室,看下去深不见底,为了保护起见,没有让人进去,就用土封住了。据记载,王重阳早期曾经在活死人墓中修炼两年,还写了一首《活死人墓赠宁伯功》的七绝诗,描绘了这种特殊的修炼方法。诗中说“活死人兮活死人,风火地水要只因。墓中 活死人墓

日服真丹药,换了凡躯一点尘。活死人兮活死人,活中得死是良因,墓中闲寂真虚静,隔断凡间世上尘”等句。

金世宗大定元年(1161),王重阳49岁。他在南时村自凿一墓,筑冢高数尺,上挂一方牌,写“王害风灵位”,牌下深丈余,独自穴居其中,达2年之久。他自命此为“活死人墓”。王重阳掘地穴居,在客观上当然给人一种故弄玄虚以增添神话色彩的感觉。不过他本意其实为了创造一种与世隔绝、便于静修的特殊环境,事实上还在人间,并没有离开地球,但他却认为就是“换了凡躯”、“隔断凡间”。他为了后来能够形成独立的教派,并且为教派树立高远的目标。他在“活死人墓”四角各植海棠一株,人问其故,他说:“吾将来使四海教风为一家耳。”他这个远大理想虽然没有亲自完成,但后来的全真教在北方风靡一时,吸引了大半个中国的众多士大夫和群众,他的预言最后终于由门徒变成了现实。

文昌阁

一楼供奉文昌帝君,文昌亦称梓童帝君或文曲星,是中国古代总领功名、学问、文章及保护科举士子的神,在道教诸神中有很高的地位。“文昌”本是中国古天文学对“斗魁”星以上六颗星辰的合称,并被古代星象家们解释为可以为人们带来显贵地位的吉星,因而也就成为人们普遍信仰的一位星官。道教沿袭了民众对星辰的崇拜,公元6世纪后,中国封建王朝以科举选拔人才,科举成为知识分子走向仕途的主要途径,对“文昌星君”的崇拜逐渐兴盛。“文昌星君”成为中国知识分子求学、官场升迁的主要保护神,并被历代帝王封为“文昌帝君”。旧时,文武官员、骚人墨客和社会名流都在文昌阁拜祭文昌帝君,希望在科举功名方面得到他的护佑。每年农历二月初三为文昌帝君的诞辰。在主神文昌帝君两侧供奉的两位童子,为天聋和地哑。在掌管文人仕途命运的神明身旁,特意安排了两个聋哑人,为的是防止向凡人泄露科场秘密。

两圣殿

两圣殿内供奉着“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和“集儒家学说之大成者“朱熹”。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过去入学读书,第一件事就是祭拜孔子。如果说孔子是儒家学说的权威者的话,那么朱熹就是儒家学说的集大成者。朱熹从众多儒学作品中精心挑选出了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并刻印发行,成为封建时代的教科书,这在教育史上是一件大事,使儒家思想成为影响封建时代的主要思想,从而使朱学也成为维护封建时代统治秩序强有力的精神支柱。朱熹潜心儒学研究,著有《四书集注》,《易本义》等,被尊称为朱子,得以配享孔庙。朱熹在浙江几年,对新昌情有独钟,与邑人石墩,石宗昭,石斗文,吕冲之,梁汝明等交往密切,成为知友。1178年,浙东发生饥荒,朱熹奉命担任浙东常平茶盐公事一职,他往返于新昌、嵊洲,赈灾百姓,帮助大家渡过难关。石墩在城西鼓山建了一座“克斋”,朱熹为他写了一篇《克斋记》。新昌祥棠有一座“朱子著书楼”,大佛寺隐岳洞旁有“濯缨亭”,是朱熹讲学之处。朱熹与新昌的关系可说是极为密切了

睹星门

牌坊两柱一跨,两侧直书“第十洞天”和“六十福地”。洞天、福地是神仙在人间的住所,全国共有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第十洞天和六十福地,确定了重阳宫的归属。

来重阳宫旅游有句口号叫“游重阳洞天,做世上神仙”。这睹星门就是仙凡交界处。现我们穿过睹星门,已经从凡间进入到仙境了哦,让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做世上神仙的感觉吧!

太清院

太清院倚山随势而建,中轴线上依次为灵官殿、三清殿、三皇殿和升仙台。轴线左右为钟楼与鼓楼;西侧为三官殿、慈航殿和三阳殿;东侧为财神殿、天医殿和转运堂。[1]

6碑林编辑

概况

祖庵碑林亦称祖庵石刻,位于陕西省西安市西南约40公里处的户县祖庵镇北。收集陈列元时道教全真振石刻文物80余通(件),大多数为螭首龟跌或方趺,碑石55通,尤以31通巨型元碑最为著名,许多碑文由赵孟頫、韩冲、姚燧、王重阳、尹志平、商挺、杨奂、姚遂、宋勃、王磐、李道谦、孙德烃等名家高道所书。此外还有少量金代及明清碑石,另有7通元代圣旨碑,其中5通是蒙汉文合刻碑。 重阳宫大门

其中《大元敕藏御服之碑》、《皇元孙真人道行碑》为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所书,殊为珍贵。而(皇帝玺书碑》等5通蒙汉文对照碑,碑文为八思巴蒙古字与汉字合刻,“对于研究元代文献译名的还原及演变,尤其具有重要价格,对于古代蒙古语言的研究也是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P631--632)。现存八思巴古字碑在全国已发现者约有20余种,祖庵碑林即保存有5通,侮这样大量集中保存元代全真教金石文献者在全国实属罕见。

碑铭比较详尽地反映了重阳宫和道教全真派发展起落轨迹和状况,较为集中地反映出全真教与金、元社会政治发展的紧密关系,所记载的全真教修炼方法,为研究道教文化和中国传统医学提供了翔实的资料。碑石还提供了大量有关寺院经济的重要资料。所有这些对于多方位研究元代历史和道教发展史具有重要价值。

2001年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里还有吴道子戏笔、重阳画像碑、北七真画像碑,均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碑厅

祖庵碑林现收集金元时道教石刻文物80余通(件),大部分为碑石,尤以31通巨型元碑最为著名。经陕西省文物鉴定委员会鉴定为一级文物的有12通,二级10通,三级4通。这些碑石记载着道教全真派的历史、教义、修炼要旨等。按内容可分为宗教历史类、书法名碑类、八思巴文类、内丹功法类四种。

1、无梦令碑:

重阳亲笔书写的无梦令词一首:大道常生门户,几个惺惺觉悟?铅汞紧收藏,方始澄神绝虑,心慕心慕,便趋蓬莱仙路。

2、全真教祖碑:全名:“终南山神仙重阳王真人全真教祖碑”。共2600余字,详细记载了全真教创始人王重阳的生平及创道活动。为六龙浮雕碑首,具有十分重要的史料价值。

3、元代重阳宫盛况图碑:元代时重阳宫全貌图,可知当时重阳宫的规模之大。

4、《大元敕藏御服之碑》《皇元孙真人道行碑》:为元代大书法家赵兆页 所书,是我国的书法名碑。

5、秘语碑

此碑刻于元大德年间。在“甘河遇师”第二年,王重阳曾与一道者同宿月下,道者言:“吾宿西北大山之中,彼间有人善于谈演《阴符》,《道德》尤所精通,闻君平日好此二经,胡不相从试往观听?”重阳踌躇未之能决,道者忽抛拄杖乘风而去。重阳左右寻他,杳无踪迹,他于是怅然若失。在这一年之中王重阳过礼泉县,又遇道者,他急忙上前迎拜,邀入酒肆,共饮之间,恭问道者乡里。道者答日:“浦坂永乐是所居地”(山西永乐宫),又问年龄几何,答:春秋二十有二。再问其家族姓名,道人默而不答,只索要笔纸,书秘语五篇。此后王重阳慨然入道,改号重阳子,于甘河之南的南时村穴居修炼。这通石碑就记载了当时留下的五篇秘语。

6、重阳祖师及七真画像碑。

7、《皇帝玺书碑》等5通蒙汉文对照碑:碑文为八思巴蒙古字与汉字合刻,对于研究元代文献译名的还原及演变,尤其具有重要价值,对于古代蒙古语言的研究也是珍贵的第一手资料。现八思巴蒙古字碑在全国仅发现有20余通,祖庵重阳宫碑林即保存有这5通。像这样大量集中保存元代全真教金石文献在全国实属罕见,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因此,重阳宫碑厅被喻为陕西的“小碑林”。

钟馗捉鬼图

唐吴道子戏笔,明代弘始年间重刊于此,画工精美,雕工细致,石质光润。

碑高57厘米,宽48厘米。已残为四块,为明代线刻画。上刻一古树,树上盘有青藤,右边画一仙家骑驴,后有一仙童牵缰绳随行。右上款书:“唐吴道之戏笔”,左上款书“明弘治庚申春三月,太原倥侗子重刊”。虽属重刊,亦有较高价值。今碑镶嵌于祖庵重阳宫祖师殿西山墙上。

熊熊小姐(2014-05-2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