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丰西秦戏

家乡区县: 汕尾市海丰县

大家好,欢迎来到梧桐子家乡,我的家乡广东海丰,今天我为大家介绍一下海丰有戏曲,西秦戏。

西秦戏,系明代西秦腔(即琴腔、甘肃调)流入海丰后,与地方民间艺术结合,至清初逐渐游离于本腔(西秦腔)而自立门户,形成为别具风格与特色的地方戏曲西秦戏——乱弹系统中的一个剧种。
西秦腔系明代在甘肃产生的戏曲声腔。清吴太初《燕兰小谱》云:“琴腔,即甘肃调,名西秦腔。”今人张庚、郭汉城也说:“总之,琴腔也好,甘肃调或西秦腔也好,名称虽异,实际上是一回事。”他们又认为:“……远至东南沿海的广东潮汕一带,仍有当年辗转流传过去的西秦腔(今称西秦戏)被保留在那里,在当地安了家,落了户。”(均见《中国戏曲通史》)。
萧遥天在《潮州戏剧志》中说:“西秦戏,秦腔也,潮俗亦称为滥谭班,或呼之为隆同班,初不可解,恍然通之,盖乱弹之声转。乱弹为秦腔之异名,乱弹有用为花部之统称。……然考乱弹二字之语原,与通常之惯用,应为西秦戏之专称,花部乃引申用之也。”
粤剧著名老艺人陈非侬在《粤剧的源流和历史》著文中说:“……早在明末清初,西秦已经传入广东,是由来粤演出的西秦戏班传入的,最早入粤的西秦戏班叫‘顺太平’。当时传入广东的西秦戏班,有些还在海丰落了籍,成为广东的一个地方剧种,这就是广东西秦戏的来源。”20世纪80年代编写《西秦戏志》时,查“顺太平”班,确是西秦戏“三大老牌名班”之一。
历来,粤剧艺人素称西秦戏同行为“大师兄”, 1957年海丰县西秦戏剧团赴穗演出,著名演员马师曾到东乐戏院后台看望西秦戏演员时,就拱手作揖呼“大师兄”。

清道光癸卯科举人黄汉宗(海丰人)诗云:“十月山村人谢神,梨园最好唱西秦,声容近数兴华旦,未许东施强效颦。”流传至今的民谚也云:“晏 (不怕)晏,猛猛来去睇亚兴华旦。”意思是:不怕日午,赶快去看兴华旦做戏。于此亦可见西秦戏之盛行与古远。
现在西秦戏的主要声腔正线调,是早期西秦腔老二黄的遗声遗调,流行至今的正线剧目《二度梅》、《大红袍》、《仁贵回窑》、《刘锡训子》、《李旦走国》、《游园耍枪》等,秦地史籍均有记载。至于传统“四大传”、“八小传”、“四大弓马”、“三十六本头”、“七十二小出”等,皆普遍被保留在秦地诸剧种之中。西秦戏的“四大弓马”戏,每本四出,颇类似元杂剧的剧本体制,如《沉香打洞》(上京、得子、训子、打洞)、《秦香莲》(长亭别、休妻、三官堂、审妻)、《贩马记》(贩马、哭监、写状、告状)、《公孙克己》(结拜、上京、放走、卖马)等,俗称“四出连”。
陕西田益荣先生在《秦腔史探源》中说,明万历年间,陕西陇右(今甘肃天水)有位刘天虞(同代戏剧大师汤显祖的挚友)来广州做官,带了一个西秦腔班子,经江西流入粤东、闽南、台北一带,后来,在海陆丰地区扎根,与当地民间艺术及语言结合,遂逐渐游离于本腔(西秦腔)而自立门户形成了西秦戏。(载陕西《艺术研究荟录》第三期)
西秦戏已故名老生曾月初生前曾说:“世代相传我们的老祖宗是从陕甘带着正线、西皮一起来的。”这样看来,“西皮腔”也是“甘肃调”演化过来的。
西秦戏与台湾北管戏(又称乱弹)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2005年7、8月间,台湾专家刘世发和严立模先后来访,与西秦戏有关人员会晤,互听互看了彼此的《送京娘》(北管戏VCD)和西秦戏的《仁贵回窑》、《刘锡训子》(西秦戏录像),发现两剧种惊人相似,认为北管戏的二黄腔就是西秦戏的正线腔——早期老二黄。

帽峰布落(2014-05-2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

最赞乡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