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丰白字戏

家乡区县: 汕尾市海丰县

大家好,欢迎来到梧桐子家乡,我的家乡广东海丰,今天给大家介绍海丰特有的戏种——白字戏
海陆丰白字戏是一个多源流、多声腔的古老稀有剧种,距今有近800年的历史。白字戏,俗称“白字仔”、“弄仔戏”、“哎咿嗳”。因用闽南方言“福佬话”演唱而区别于唱“官腔”的正字戏;潮俗则称潮剧为“潮州白字”,称海陆丰白字戏为“南下白字”或“老白字”;因其变化缓慢而基本保留早期白字戏的原型,有别于丰富、发展了的“潮州白字”——潮剧。


白字戏,口述史称“弄仔戏”。主要由“弄仔”(童子)用方音演唱。今仍存“关戏童”遗俗,并以滑稽戏弄为主。与“唐戏弄”有极深的渊源关系。至今仍可演出的《弄仙姑》、《弄蟾蜍》、《搭渡弄》、《事久弄》等古老形制的“弄戏”,就是明证。近人任二北的《唐戏弄》专著,亦可佐证。白字戏独特的古谱“二四谱”远溯楚人楚歌的“唱名谱”,是唐人唐乐的通用谱。白字戏“戏神”为唐明皇、雷海青(田老爷),有文物、庙宇为凭,如梅陇镇大水港就存有一座。
海陆丰白字戏与流行于漳州、潮州的竹马戏也有很深的渊源,宋代漳州地区在每年秋收之后,有号称“戏头”者,“逐家聚敛钱物,豢优人作戏……”。(宋陈淳《北溪文集》卷二十七)。据考所搬演之戏剧俗称老白字或竹马戏,现存的海陆丰民间的钱鼓舞、竹马戏亦可觅其影迹。其原由孩童搬演的《弄仙姑》等节目至今仍可演出。
早期的白字戏与疍、畲土著文化融合,接受方言渔歌、民歌小调等民间艺术和福建道、佛曲的熏陶,逐步形成地方色彩浓烈的民间小戏。宋元南戏传入闽南粤东,与地方小戏融合而成泉腔潮调,产生了《荔镜记》等传奇剧本,白字戏也脱离“两小”、“三小”状态,发展成为有生、旦、丑、净、公、婆、贴七行的“七子班”。
明代中叶以后,属于高腔系统的官腔戏剧(正音戏)流行闽南粤东,白字戏接受正音戏的影响,以“土语唱南北曲”,移植了一批以长连本戏为主的传奇剧目,主要有“八大连戏”,计有《祝英台》连、《秦雪梅》连、《高文举》连、《陈三》连、《王双福》连、《崔鸣凤》连、《杨天梅》连和《萧光祖》连等剧目,按唱腔音乐特点称为大锣鼓戏,以区别于原来的小锣鼓戏。入清以后,又出现了上半夜演正字戏,下半夜唱白字戏的“半夜反”演出形式。
明清时期,白字戏在海陆丰地区已十分活跃,盛演白字戏的海丰城隍庙戏台、捷胜城隍庙戏台均在明洪武年间建成;清中叶,黄汉宗用鱼名撰成的海丰老鱼街戏台联“白须公命赤鼻子勒过马头听古板,歪嘴婆牵红心娘带连牛尾卷金钱”,生动风趣描绘了当时白字戏的表演情形,据调查,清咸丰年间白字戏有三十多个班社活动。光绪三十四年(1908),海陆丰白字戏也拥有近二十个班社,其中老荣顺班时间较长。据在世老艺人刘世珍、刘同香介绍,白字戏过去属童伶制,成年变嗓后,常转学唱正字戏,晚近时期正字戏的名角、名师多出自此班。

帽峰布落(2014-05-2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