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济桥在建筑规模上略小于赵州大石桥,在全国现存的古代石拱桥中当数第二位。弘济桥位于永年县广府古 弘济桥
城城东2.5公里的东桥村,距邯郸20公里,所处的滏阳河段为南北流向,故为东西横跨桥,东桥村因在桥东而得名。又因其位于广府古城东,当地人也称之为“东桥”、“老东桥”。初为木桥,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改建为石桥,明嘉靖年间重修。该桥全部用石块砌成,与赵州桥结构相似。在大券两边附两个小券,美丽大方,雄伟壮观。弘济桥建于何时无可考,明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重修。
南北栏板中部的外面有“弘济桥”三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在大字的侧面保留有石刻桥铭落款:(字幕)“推官公家臣通判周评同知董选广平府知府贾应璧创建;万历十年岁次壬午十月吉日。”弘济桥建于何时无考,明万历十年重修确为不谬。为什么叫作“弘济桥”呢?“弘济”是什么含义呢?横跨在滏阳河上的弘济桥是位于冀鲁豫三省的交通要道。清《广平府志》载:(字幕)“又赖滏水,上达磁邯,下达津卫,舟楫所至,四外通商,故不为一郡一邑之民称便也。”行旅通商,极为方便。谓之:(字幕)“其功甚弘,其利甚济”,又因修桥之时,四面八方,捐金援人,共襄善举,共同奋战,因此名之曰:“弘济”。相当年,弘济桥凌烟卧波,一时陆路上晋商徽贾,车盖云集,水路中则津盐豫陶、峰煤邯铁,舟楫穿梭,浑有清明上河的景象。弘济桥则如“出水之月,饮涧之虹”,构成了滏阳河、广平府那些曾经繁华与辉煌的岁月。在这里,你将会感慨历史的沧桑变迁,对人生、对社会将会产生另外的一种感触。在桥两侧边券上有横三竖 弘济桥
四,深达寸许的坑槽,这些坑槽是做什么的呢?原来过去的滏阳河是一条“黄金水道”,它的通航历史最晚开始与隋唐时期,一直延续到上世纪的60年代,至今桥两侧边券上坑槽就是当年的纤夫拉纤绳索留下的纤痕,深深记下了数百年来成千上万拉纤船工的辛酸血泪,这是滏阳河航运历史最真切的见证。基本构造
桥面全长44.6米,宽6.5米,大券跨度为24.8米。两边两个小券跨度约为2.76米,高4米,尽端两个小券跨度1.75米,高1.02米,全桥由18道单券组成,券与券之间用0.37-0.43米宽的铁束腰相连,桥面两边各有18跟方形望柱,17块栏板,刻有狮子,桃,猴,石榴,鹿,麒麟和武松打虎等图案。大券和小券两面中间刻有龙头,大券两边对刻的二龙戏珠,飞凤,飞龙及两边尽端小券刻的缠枝花,精工细雕,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横断面为正方形,柱顶均为石狮子(“文化大革命”中被破坏),现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