炕围绘画
炕围绘画
炕围绘画这一民间美术体裁源自宫庭、庙宇中的壁画艺术。它汲取古代建筑中的绘画艺术之精华,结合民间丰富的人们喜闻乐见的美术内涵,采用古老的壁画技术,融汇了少数民族文化特色。炕围绘画又名“炕围子”又叫“腰墙子”。画炕围的艺人习惯上称之为“画匠”。过去炕围绘画曾是土右旗城乡居民住宅屋内必不可少的传统装饰画作。在呼和浩特、包头市、鄂尔多斯市、原乌兰察布盟、原巴彦淖尔盟等地均有分布,其制作艺人均来自土默特右旗,在内蒙西部地区颇有影响。现保存下来的典型作品有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布尔后陶亥苏木的准格尔王爷府。
炕围画,民间俗称“炕围子”,又叫“腰墙子”。土右旗农村中家家户户都有火炕取暖御寒。炕上的墙面极易脱落起皮、经常蹭脏衣物被褥。于是人们先以刷墙所用的白土(亦叫甘子土),调用胶水,在环炕的墙上涂一高约二尺的“围子”,这样既保护了墙面,又使被褥免遭脏损。炕围画源自宫廷、庙宇中的壁画艺术。近代山西的“乔家大院”、“范府大院”中可窥一斑。炕围画这一民间美术体裁,是继承和普及古老建筑中的传统文化于普通百姓家的重要形式。从内容到体裁,无不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内涵。炕围画的内容上有人物、山水、走兽等,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花鸟活灵活现,山水风景如身临其境。土右旗画炕围的艺人早些年是来自山西河曲一带。画炕围画曾是当地的城乡居民住宅屋内必不可少的传统装饰画作。但由于城乡居民住宅条件的改善,炕围画这种“炕头文化”正在随着炕的消失而逐渐消逝。土右旗采取了在民俗度假村等旅游点画炕围子,召集传承人及民俗专家进行研讨,挖掘、搜集、整理炕围子图案等保护措施。
炕围画,虽然在我国北方地区流行较广,但土右旗的绘画融入了草原游牧文化的元素,具有极强的地域文化特色,对申报国家级名录有着重要的作用。
炕围画 《菊花与小猫》
炕围绘画的主要工具大体可分为三套:
1,胶矾刷,多支毛笔串扎到一起,后由排笔替代。它的用途是在作画前为了加固墙面的耐水性涂刷胶矾水和画毕后刷清漆前涂保护画面的胶矾水。
2、漆刷:刷底色和表面罩清漆用。
3、画笔、主要是毛笔,油画笔,水彩笔。
4,颜料,是粉状的石青、石绿、石黄、红珠、孔雀兰,玖瑰丽红、大红等各色广告色。
过去前辈们调颜料用动物胶。现在调颜料用桃胶代替了动物胶,大大地改善了作画的效果和速度,而且使画作更加鲜活凝重。然而,在掌握调颜色所用胶的浓度上需十分谨慎,淡了容易起色,因为刷固定画面的胶矾水全是开水化开的。胶的浓度高了容易将底色龟裂起皮,严重影响画作的质量以及炕围子的寿命。
炕围绘画由各种花边和“池子”两部分组成。花边主要以“万”字边为代表,其次还有褪色边、连珠边、混色边、折带边、工字边。衬托池子的部分叫开池子。“池子”分正池和副池。正池内多画人物。早些年,以《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杨家将》等故事中的人物为主,也有画《西厢记》、《花木兰》、《白蛇传》等戏剧人物的。池子内装饰画至关重要,它是衡量“画匠”技艺优劣的主要标准。其中以人物画难度最大,艺人们可根据各自的擅长,灵活多变,自由发挥。国画、油画、水粉画、版画等形式匀可运用。工笔、写意随心所欲。不论用何种形式,什么手法最终以达到美的效果为佳。
炕围绘画的艺人在当地曾一度风靡一时,较有代表性的可划分为第一代名师为准格尔旗奇那宝。他集绘画与雕刻为一身,曾参与过准格尔王爷府的雕刻绘画。第二代为三道河乡木头湖的路官庆、路拴庆兄弟二人。新中国成立后,以画“四兽”出名的是双龙镇杨向营村的成良为第三代。第四代是土右旗将军尧镇温布壕村张三铁,炕围绘画艺人们号称铁手,可为是代表性传承人。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遗产,是我们这一代人义不容辞的职责。
该项目属内地农耕文化与土默特草原游牧文化融合的产物,地域特色鲜明,风格独特,具有突出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具有民族民间文化创造力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具有在群众中传承,活态存在的优势和特点,群众基础广泛,潜力巨大,发展前景广阔,是基层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它已被越来越繁杂的室内装饰业所代替。那些极具欣赏价值的炕围绘画已被同一种色调掩盖。炕围绘画艺术已濒临失传、断代。旗委政府制定保护计划,已采取保护措施,1、2006年出台了土右旗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实施方案。文化馆组织专业人员开展了田野式的普查登记,建立了土右旗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确立传承点和传承人。每年拨款3-5万元用于炕围绘画艺术保护;投资10万元创作文化旅游景点的炕围画;投资5万元开展炕围绘画艺术培训活动。继续加大投资力度,为代表性传承人创造条件,多出新作品,拓宽发展渠道,以多种艺术形式展示炕围围画的艺术魅力,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发展。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