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湖北省举办职工文艺汇演,天门县职工代表以一曲女声独唱《小女婿》轰动荆楚大地,此曲随即在全省广为传唱,后成为我省各种晚会经常上演的经典节目。 1959年,毛泽东主席视察武汉,天门籍歌唱家蒋桂英在晚会上演唱了《小女婿》等几首湖北民歌。后来毛泽东主席在谈到荆楚特色时说他最喜欢《小女婿》那首,对“一滴尕”这个词尤感兴趣。他说:如果把“那个”(指—滴尕)翻成“小不点儿”或普通话“一点点”就没有荆楚特色了(见《毛泽东同志看黄梅戏》,梅白撰稿,载《乡土戏剧》1985年一期)。1995年,著名曲艺表演艺术家何忠华(湖北省曲艺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将《小女婿》带出国门,参加“奥地利布契柏格第十届和法国费尔素第二届国际民歌民乐节”的演出,受到各国友人和华侨的热烈欢迎。“他们完全陶醉在这来自东方曲艺艺术的欣赏之中,我演唱的《小女婿》、《放风筝》等曲目,在阵阵热烈的掌声中谢幕、加演,再谢幕、再加演。”(摘自《花影集》“美在乡土味”一文)
《小女婿》这首风味独特的民歌,传唱了半个世纪,至今久唱不衰。在中央、省电视台播出的演唱会上,以及外地歌舞团来天门的演出中,往往能看到《小女婿》这个节目,有独唱的、伴舞伴唱的、表演唱的,可谓各有新招,这些可能不够原汁原味,但对《小女婿》这首歌是怎样唱出天门、传遍全国走向世界的?它的第一传唱人是谁?恐怕当今知道的人并不多了。笔者当年多次看过倪政华的演出,现在又同住在一幢单元楼,近日对她进行了采访。
年过花甲的倪政华,早已退休在家。谈起当年演唱《小女婿》的情景,她便兴奋不已。50年代初期,天门县城各街道及工会都兴办业余剧团,在轧花厂当工人的倪政华很喜欢唱歌,嗓音又好,便成为业余剧团的一名独唱歌手,参加一些群众性的宣传演出活动。1956年初,为迎接全国首届职工文艺汇演,倪政华在县总工会和文化馆专业干部的辅导下,演唱新谱曲的天门民歌《小女婿》,在天门县职工文艺汇演中一鸣惊人。接着参加荆州地区职工文艺汇演,《小女婿》节目荣获一等奖,倪政华获得演员二等奖,古城荆州掀起了一股谈论学唱《小女婿》的热潮。这个节目被荆州地区推选赴省参加演出。
1956年4月初,全省职工文艺汇报演唱会在武昌“湖北剧场”举行,观看演出的有省领导和工人模范代表2000余人。风华正茂的倪政华身穿着蓝底红花的缎面农家女装,头饰鲜花,侧立舞台中央,身后是一排伴唱演员,似众星捧月。她以纯真的女高音一声“鸦鹊子架(jia,拟声词)几架(呀呃),老鸦哇几哇(呀呃),别人的女婿(啊)多么子大(合:我的妈妈子舍),我的女婿一滴尕(ka拟声词)(也呃),”顿时全场掌声雷动,演唱4次被掌声打断,最后喝彩声、欢呼声经久不息。倪政华不得不重唱一遍,在掌声中几次谢幕。她演唱的《小女婿》立即在江城引起了轰动,省广播电台请她去录音,湖北日报配照片发表了专访,评价她有一副天生的歌喉,浓郁的乡土气息,真切完善的表情,在观众中留下了美好印象。省歌舞团、黄石、沙市等文艺演出队的代表纷纷来到荆州代表队驻地,请倪政华教唱《小女婿》。从此,《小女婿》开始在全省广为传唱,并成为各文艺团体演出的节目之一。汇报演出后,《小女婿》节目获得一等奖,倪政华获得演员二等奖。随即她被选为湖北省参加全国汇演的17名演员之一(也是天门的惟一代表),于4月赴京参加全国首届职工文艺汇演。倪政华这次还参加演唱渔鼓《贺龙领导闹革命》(即“洪湖水、浪打浪”)的演出,在北京度过了50个日日夜夜。最令她难忘的是在中南海怀仁堂为中央首长演出,当时除毛泽东主席未参加外,刘少奇、朱德、周恩来、贺龙等中央首长都观看了演出,她们演唱的《洪湖水》受到了热烈的欢迎,周总理等中央首长在演出结束后上台与演员握手祝贺并合影留念。
“五·一”国际劳动节,倪政华作为工人文艺代表团成员,参加了“五·一”大游行,在天安门广场,她正好排在50人一个横队的最边上,有幸清楚地看到了城楼上的毛泽东主席。
倪政华回到天门后,《小女婿》成了她的拿手戏,各种演唱会、招待会、干部会都少不了她演唱这个节目。有些回天门探亲的华侨,观看了《小女婿》后,非常喜欢,华侨们也唱起了《小女婿》,并把录音带到海外传唱。当时的文教局长石道成感慨地说:我们的《小女婿》在海外华侨中广为流传,唱遍了东南亚。在此后的两年中,省歌舞团、曲艺团、省广播电台先后有意调她,由于她不愿当专业演员,以老母无人照护而推辞。1959年,她还作为天门财贸战线的特邀代表,参加了全省财贸职工文艺汇演,《小女婿》再次获奖,并作为赴京演出节目。
当年风光一时的倪政华,现在已是年近古稀的老太太,在家里也常常哼哼《小女婿》、《车水情歌》,回味往日的欢乐。但愿美好的歌声,伴随她度过愉快的晚年生活。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