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名瑞 (1839—1932) 全真道南无派第二十代宗师。 顺天府宛平县人。字琇峰,号盼蟾子,别号敲蹻道人。《南无道派宗谱》载:名瑞自幼疾病缠身,家运坎坷。弱冠,父母双亡,自竭苦志。及壮岁,参入军伍。因军功,职赏部厅队官。因公务至江南沛县,遇友人,赐以丹经,因感叹世事浮沉,遂弃职归山,隐遁玄门,皈依南无派。著有《敲蹻洞章》、《盘熻易考》、《道源精微》,力主三教贯通之学。光绪二十六年(1900)后隐居于京东次渠村,民国二十一年(1932)羽化,留偈云:“一念纯真金可化,三心未了水难消。”
陈撄宁 道号“圆顿子”,生于清光绪六年(1880年)。祖籍安徽怀宁,世居安庆苏家巷。幼承家学,熟读儒典。十岁读《神仙传》,即萌生学仙之念。稍长,考中秀才。因患痨疾,从叔祖学医,同时试做仙道工夫,逐渐恢复健康。1905年考人安徽高等法政学堂,两年后痨疾复发而辍学。1908年起,为了学习养生方法,他离开家庭四处求师,得到一些丹法口诀,然未遇深谙丹道之炼师,怅然而返。1912至1914年,住在姊丈乔种珊家,日往上海白云观通读《道藏》,遂探得道教丹术之底蕴。为了有所比较,他又去杭州海潮寺华严大学阅读佛经。旋赴北京,寻访高道,未遇。1916年陈撄宁由京返沪,与西医师昊彝珠结婚,夫妻二人在上海民国路自设诊所行医。1922年至1932年,陈撄宁与同志数人在家中进行了数百次外丹试验,终因军阀混战和日寇侵沪受到破坏,未获最后成功。1933年,张竹铭医师在沪创办《扬善半月刊》,特辟“答读者问专栏”,请陈撄宁主笔。陈撄宁利用这个阵地,大力提倡“仙学”,团结了众多好道之士,使之成为当时全国研究仙道的中心。1937年8月,日寇进攻上海,《扬善半月刊》被迫停办。1939年,张竹铭医师又创办了《仙道月报》,陈撄宁仍为主笔之一。1941年夏,该刊又因上海局势险恶而停办。此后,陈撄宁仍然坚持仙学的研究,并传授弟子。1953年,浙江省政府聘请陈撄宁为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1956年秋,道教界人士倡议成立中国道教协会,陈撄宁被邀请为筹备委员。1957年4月,中国道教协会正式成立,他被选为副会长兼秘书长。1961年,当选为中国道教协会会长。“文革”期间,中国道协被迫停止工作,陈撄宁深为抑郁惶恐,心力交瘁。1969年5月25日,陈撄宁因肺癌病逝于北京医院,终年89岁。
易心莹,道号理伦,俗名良德,字综乾。清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九月二十六日生于四川遂宁县老池乡双河口一农民家庭。兄弟六人,行次居末。自幼体弱多病,因常闻长辈讲道家有强身保国之术,遂锐意向道,于1913年弃家,只身至青城山天师洞为道徒,拜全真龙门派碧洞宗魏松遐道长为师,时年17岁。道观中行师徒传承子孙制,诸老道长见他过于浑噩忠厚,讷讷寡语,皆不欲收为弟子,因而留庙劳作。年余,家中探知其踪迹所在,其兄到青城山促同返家,心莹行自半途私遁,到成都青羊宫二仙庵蚕桑传习所作杂工,又历年余。1917年,常道观(即天师洞)魏松遐道长去二仙庵,见心莹不辞劳苦,坚志学道,感其虔诚,将其带回天师洞,收为弟子,心莹遂为道教全真龙门派第二十二代道士。时常道观住持为彭椿仙大师,方图振兴教务,鉴于道众文化素质太低,乃命心莹束修往本山朝阳庵投拜吴君可门下读书。吴君可固儒而深于道者,心莹锐进不已,得涉猎经史,茅塞顿开,旋回观作导游。1926年成都名翰林颜楷游青城,住天师洞,见心莹勤学好问,益加奖掖;住持彭椿仙道长复以文化培植相付托,心莹遂得投拜于颜翰林之门下。同年夏随颜翰林至成都,入颜崇德书屋深造。越三年,颜病故,而心莹荷其裁成,自是学业亦因之猛进。心莹回天师洞后,道众推任知客,接待四方来山参访之羽客及社会名流,在职三年,彭椿仙监院以其矢志弘扬道教、培养教徒为务,乃另选人充任知客,俾心莹专作道教学术研究。自 1931年至1942年共经十年,心莹潜心治学,以其伏案所得,著《老子通义》、《老子道义学系统表》、《道教系统表》(即老子应化图说),并作《青城风景导览》、《青城指南》、《道学课本》、《道教三字经》等书。又辑《女子道教丛书》以及道教炼丹、养生有关书籍,且多在观中刊行。
易心莹深好典籍,广蓄道书,今天师洞所藏《正统道藏》、《二十四史》、《道藏辑要》、《太平御览》、《太平广记》及诸子百家、搜神志怪、稗官小说等罕见书籍甚丰,多为其平日节衣缩食所购进庋藏,以供阅览。他耕读之余,还曾先后往来三台、潼川、大足各地,考察蜀中道教历史遗迹,以增阅历。尤虚心求教于并世学者,如上海《扬善半月刊》、《仙道月报》主编、著名仙道养生学家陈撄宁先生,西南联大道教文献研究专家、外丹学家陈国符教授,四川大学道教史专家蒙文通教授,皆常有书翰往来,商榷学术,其事多见于上述三人所著书中。如陈国符《道藏源流考·历代道书目及道藏之纂修与镂版》中说:“国符尝访道观多处,其道士率皆不学,曾见《道藏》者鲜。……仅四川尚有道士,熟读《道藏》。易道士(即易心莹)熟读《道藏》,与通常道士迥然不同。”陈国符常托易心莹觅录道经资料,心莹皆亲往详检,不辞艰苦,事见《道教源流考》。陈国符教授每谓“四川道士则颇能读道书;且有能著书者”,指的便是易心莹道长。
1942年7月,天师洞监院彭椿仙羽化,易心莹继任监院,以后便一直一方面率道众致力农业生产,一方面从事道教义理研究,成绩斐然,在四川及全国道教界中声誉甚高。新中国建立后,易心莹衷心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走社会主义道路。1953年当选为灌县人民代表会议代表,1954年当选为县人大代表及县政协委员。1956年赴北京参与筹备成立中国道教协会,同年并当选为四川省人民政协委员。1957年4月赴北京参加第一届全国道教徒代表会议,当选为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兼副秘书长,讲学于中国道教协会所办之道教徒学习班。1961年连选为第二届中国道协副会长,1962年又当选为四川省道教协会会长。
易心莹自建国以来,荣膺多职,激发其志趣,益奋力撰述,其编纂之《四川省道教史》,广征博采,反复易稿,多次请教于蒙文通教授,亦见其治学态度之严谨,用功之深。惜该文稿在“文革”遭劫散失,今残存于四川省社科院及天师洞稿,乃初草之稿,而非最后定稿。故其病笃易箦之际,以未能收回定稿而垂涕叹恨!
易心莹平日束身俭朴,他担任中国道协副会长后,薪资较为宽裕,但他却不改常态,欣然与观中道众同甘共苦,坚持劳作。中国道协曾多次请他留住北京白云观,但他均推辞不就,仍回山常住。“文革”期间,所谓“破四旧”之风猖獗,心莹深虑观中之宝贵文物被毁,乃率众费时数日夜,竭力将观中所有文字处皆用纸裱糊覆盖,并大书“革命口号”以为掩饰。及“红卫兵”汹汹冲来,亦未敢扯毁“革命口号”而砸毁文物,相继悻悻离去。如今青城山所有宫观之文物完好,实易心莹道长巧计掩护之功也。
岳崇岱
——沈阳太清宫方丈、第一届中国道协会长
岳崇岱,道号东樵子,俗名岳云发。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生于山东省寿光县城西大化庄。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山东寿光遭灾,全家逃荒到辽宁建平县公营子,以务农为生。10岁至19岁(1898——1901年)随祖父边读书边种地。24岁前曾在建平县小东经度日。每感时世艰难,屡遭磨难,遂生脱尘绝俗之念。1912年毅然赴辽宁闾山圣清宫出家修道。曾参访东北名山宫观越两年,复返闾山圣清宫,率道众植果树,事稼穑。1920年到沈阳太清宫常住,被推选为太清宫知客,后任监院。岳崇岱力主道众自食其力,且深谙农事,曾率太清宫道众在沈阳城东张宫屯地庄子耕耘土地达14年之久。1939年曾被推选为伪满道教总会常任理事。1944年再返闾山圣清宫清修四年,后到北京白云观参访。解放前返沈阳太清宫。1949年沈阳解放,经道众推选任沈阳太清宫方丈,成为道教全真龙门派正宗第廿六代法嗣。在党和政府的宗教信仰政策下,岳崇岱主张道教界应修持与劳动生产两不误,一方面过正常宗教生活,一方面应自食其力,积极开展自养。他倡议并带动道众办了纸匣工厂,组织道众从事生产劳动。他拥护党和政府,经常组织道众学习政府公布的方针政策,并组织读报了解国家时事,以适应社会主义新形势。
岳崇岱喜读书,好学不倦,精研道经,且识整体,顾大局,是爱国爱教的典范。他遇事以身作则,身体力行,积极鼓励道众为社会主义建设出力。太清宫的道众都赞他办事干练,平易近人,生活俭朴,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惟靠庙内衣枬费维持生活,不搞特殊。由于岳崇岱方丈道德高尚,博学多能,深得全国道教界人士的崇钦。1956年夏,岳方丈有鉴于我国天主教、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皆建立了全国性爱国宗教团体,惟道教仍如一盘散沙,未建立全国性爱国宗教团体,乃与全国各地区道教界知名人士联络,倡议建立中国道教协会。得到各宗派、各名山宫观知名人士赞同后,于1956年11月16日于北京举行了发起人会议,并成立了“中国道教协会筹备委员会”,岳方丈为众望所归,被推选为筹备委员会主任。他肩负重任,移居北京白云观,着手筹建“中国道协”工作,一方面物色人才,建立办事机构,一方面募巨资修缮白云观(备作会址)。1956年7月间,岳方丈已被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吸收为特邀委员。1957年3月9日,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兼任全国政协主席)接见了岳崇岱。3月13日岳崇岱在全国政协第二届第三次全体会议上以《扭转消极思想,参加社会活动》为题讲话,表达了他的爱国爱教之忱。
1957年4月中旬中国道教界第一次代表会议在北京召开,4月12日中国道教协会正式成立,岳崇岱方丈当选为中国道协第一届会长。4月15日上午岳崇岱会长与全体代表到中南海,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朱德、李济深接见并合影留念。岳方丈就任会长后,便着手建立正式办事机构,延聘人才,并设计开展会务计划。不料1958年春全国掀起的“反右”斗争政治运动的浪头波及道教界,1958年4月岳会长被错误地打成“右派分子”,5月间离京返沈阳太清宫,不久含冤离世,享年70岁。1978年中共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已为其彻底平反昭雪,恢复名誉。岳崇岱方丈一生爱国爱教、光明磊落,堪称一代杰出的全真道士,至今仍为广大道教徒所思念。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