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乡的经济建设
安定区是中国西部贫困地区的代表,也是西部地区发展变化的缩影。长期以来,在中央、省、市各级党委和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亲切关怀下,全区上下充分发扬领导苦抓、社会苦帮、群众苦干的“三苦”精神,与恶劣的自然环境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进入新的世纪后,区委、区政府带领全区广大干部群众,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坚持顺应天时、遵循自然规律,顺应市场、遵循经济规律,顺应时代、遵循科学规律的原则,立足政治、区位、产业、资源四大优势,构建全市区域经济中心,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立生态循环经济模式,加快农业主导型向工业主导型经济格局的转变,走上了一条生态良好、生产发展、生活宽裕、城乡共同进步的路子。2007年,全区生产总值完成20.2亿元,同比增长11.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8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5.2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9.2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1.3亿元,同比增长17.5%。大口径财政收入完成1.35亿元,同比增长22.6%;一般预算收入完成6530万元,同比增长23.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0.9亿元,同比增长10.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050元,同比增加88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868元,同比增加105元。
一是项目建设成效显著。“十五”以来,安定区牢牢把握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机遇,不断加大投资建设力度,经济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全区上下牢固
安定区
树立项目发展观,以项目建设统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紧紧围绕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政策,从项目的储备、争取、建设和管理入手,千方百计狠抓项目工作,带动和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2003—2007年,全区共建设各类项目515项,争取国家政策性投资8.79亿元,招商引资8.52亿元。仅2007年,争取各类国家政策性投资项目150项,到位资金2.57亿元;引进招商项目12项,到位资金2.17亿元,双双突破两亿元大关。特别是通过民盟中央、国家发改委、国家农业部、交通部、铁道部等国家部委的大力支持,全区人民期盼了半个世纪的引洮工程开工建设,兰定、天定、平定高速公路、宝兰铁路复线等国家重点项目顺利实施,以及灌区节水改造、病险水库加固、农村饮水安全、330千伏输变电、农网二期改造、退耕还林、扶贫开发整村推进、污水处理等项目有效实施,有效拉动了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切实增强了经济发展后劲。五年来,全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7%,是改革开放以来增长最快的一段时期。
二是产业开发水平全面提升。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安定区立足资源优势,提出了在农村大力发展马铃薯、畜草、劳务三大产业的工作思路。通过多年的精心培育和发展,马铃薯产业依托“中国马铃薯之乡”的地域品牌优势,以建设全国最大的马铃薯生产加工基地和集散中心、打造“中国薯都”为目标,通过狠抓马铃薯产业化经营中的生产、加工、销售、贮藏、科研等各个环节和领域,初步走出了一条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营销、精深化加工的产业化发展之路,已成为全国县(区)级马铃薯种植面积、总产量、外销量、加工量和带动农民增收最多的主要产区之一。2007年,种植面积达到95万亩,总产量达到110万吨,农民人均从马铃薯产业中获得收入达到1500元。与此同时,龙头企业、种植基地、专业市场和中介服务组织同步发展,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定西马铃薯证明
安定区
商标、脱毒种薯原产地保护、A级绿色产品、有机食品的注册和认证取得成功,被农业部确定为国家级马铃薯标准化示范区(县)。特别是2007年全国马铃薯产业发展经验交流会、高端论坛、成果展览在我区的成功举办,进一步完善了产业发展的思路,提升了产业发展的水平,扩大了安定区马铃薯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畜草产业坚持“一池三改”、“五良”配套原则,在落实封山禁牧措施、转变畜禽饲养方式、完善生态循环经济模式等方面走出了新的路子,养殖规模和效益不断提高。2007年全区畜禽存栏总量达117万头(匹、只),畜牧业总产值达2.5亿元。劳务产业通过实施“安定技工”劳务品牌战略,狠抓基地建设、培训提高、组织输出、维权服务四个环节,实现了由劳力型向技能型、分散型向组织型、农村劳动力向城乡劳动力共同输出的转变,每年输出剩余劳动力7.2万人以上。山东青岛、浙江义乌、新疆建设兵团等一批劳务基地不断壮大,培训—输转—就业—增收的劳务产业链条已经形成。2003—2007年,全区共输出劳动力39.7万人(次),创劳务收入12.53亿元。
三是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安定区是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地形破碎,沟壑纵横。1983年,安定区被列为国家“三西”建设和全国八片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区。全区上下抢抓这一有利时机,充分发扬“三苦”精神,坚持不懈地开展了水保生态环境治理。全区累计兴修梯田154万亩,顺利实现了梯田化县(区)的目标。特别是从1999年开始,全区拉开了声势浩大的退耕还林帷幕,截止2007年,安定区共完成退耕还林48万亩,配套荒山造林44.4万亩。结合小流域综合治理、坝系工程建设、生态修复等项目,建成了九华沟、响河沟等一批精品流域示范点。全区204条小流域已有145条通过治理并通过国家验收,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344平方公里,治理程度达到70%,荣获“全国农田水利建设先进区(县)”称号。通过不断加强生态治理,使昔日的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变成了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基本实现了山绿起来、人富起来、环境好起来的目标。
四是新农村建设步伐稳步推进。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要求。根据中央和省市的总体要求和安排部署,区委、区政府讨论制定了《定西市安定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提出了1—2年规划试点、3—5年示范推广、5—10年初见成效的“三步走”战略目标。在具体工作中,结合目前已经实施的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搬迁、扶贫开发整村推进、退耕还林、小流域治理、农村沼气等项目,积极推行种林草、改圈舍、养牛羊、建沼气、增收入、快致富的模式,大力发展生态循环经济。特别是结合农村小康住宅建设,配套以沼气、改圈、改厕、改厨为主的“一池三改”技术,改善人居条件,提高生活水平,探索出了浅山区推进生态文明小康建设的路子。全区已建成了青岚乡大坪村等一批新农村建设示范点,为全区新农村建设探索了有益经验。
五是地方工业经济快速发展。近年来,安定区依托丰富的马铃薯资源优势,坚持立足农业办工业、依托资源上项目的思路,通过加强技术改造、招商引资等多种形式,大力发展以马铃薯精深加工为重点的绿色食品加工业,地方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到2007年,全区已建成马铃薯淀粉精深加工企业12户,年生产能力达12万吨,年消化马铃薯40万吨以上。2003—2007年,全区共投入资金1.7亿元,完成了超兴全粉生产线、薯峰一期变性淀粉生产线、陇海菊粉一期等17个技改项目,金大地等5户企业被评为省级龙头企业,企业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能力有了新的提高。2007年,全区36户限额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9200万元,比2003年增长97%,年均递增18.5%。
六是社会各项事业稳步推进。基础教育全面加强,“普九”成果进一步巩固,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全面实施,教学条件明显改善,教育的质量和水平有了很大提高,高考上线人数逐年增加;职业教育迅速发展,定西职业中专成为国家级重点职业技术学校。社保体系不断完善,养老、医疗、失业、工伤保险覆盖面逐步扩大。在全省率先启动实施的城镇居民合作医疗制度,引起了全社会的良好反响,得到了城镇非职工居民的广泛支持,为定西市开展全国试点工作创造了经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逐步完善,报销比例逐年提高,切实解决了广大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零就业家庭援助、灵活就业人员社保补贴、小额担保贷款等政策全面落实。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逐年提高10%,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全面推开。城乡特困家庭大病救助工作积极开展,农村五保供养和军人优抚安置政策有效落实。残疾人工作积极开展,扶贫解困、劳动就业、权益保障取得良好效果。取暖、价格、住房补贴按时发放,困难群众生活得到妥善安排,社会保障体系基本覆盖了城乡居民。
hthttp://blog.sina.com.cn/u/3555428087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