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快一个星期没写文章了,现在重操旧业,挥笔如下啦。这回给大家介绍的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花朝戏。下面是对其的介绍。
花朝戏,是一个具有100多年历史的紫金客家方言演唱的民间小戏剧种。其特点是民间音乐语言和民间文学语言的有机结合。唱腔朴素健朗,通俗易唱;唱词和道白常运用诙谐、隽永的双关语和歇后语,形象生动,通俗易懂;表演载歌载舞,气氛热烈,为群众所喜闻乐见。花朝戏唱腔曲牌有100多种,主要由神朝腔和民间小调构成。唱词以七言四句一阙居多,全部由演员用本嗓演唱。演唱特点是一人领唱、众人帮腔,唱念结合、灵活自由。道白口语化,常将快板穿插其中。花朝戏的角色分生、旦、丑3个行当,表演动作以扇花、手帕花、砻勾脚、穿心手为特色。传统的伴奏乐器有唢呐、胡笛、二弦、椰胡、木鱼、高边锣、单打等。花朝戏的传统剧目有80多个,大都反映青年男女争取婚姻自由、反抗压迫、惩恶扬善的美好愿望。花朝戏题材取自民间,表现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情感、疾苦和追求,与社会现实密切相关。常见的舞台人物有村夫、农妇、财主等人物,花朝戏老戏班中有“官高不过七品”的说法,就是主要舞台人物的概括。
说起花朝戏,它还有段历史。上世纪初,花朝戏的出现深受闭塞乡村民众的喜爱,从而催生了一批流动演出的戏班子。至20世纪三四十年代,花朝戏最兴旺时,有戏班19个、艺人100多个。封建势力认为花朝戏有伤风化,屡屡禁演,加上战乱和灾荒,至新中国成立前夕,大部分花朝戏班解体,艺人或逃难异乡或弃艺归农,花朝戏濒临湮没境地。
新中国成立后,花朝戏重新恢复演出。1958年,随着专业表演团体——紫金县花朝戏剧团的建立,一批新文艺工作者进入剧团工作,花朝戏迎来新的发展时期。数以百计的创作、改编、移植新剧目,源源不断被搬上舞台,花朝戏的演出遍布紫金周遍10余个县市。1962年,在惠东县多祝镇露天广场出现万人争看花朝戏的盛况。紫金县花朝戏剧团的创作剧目《苏丹》创造了连演百场的纪录。经过几代艺人的努力,花朝戏已成为日臻成熟的地方小戏剧种。2006年5月20日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花朝戏,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要做的是传承和学习,不要让它没落。
能力秀个人主页:http://abc.wm23.com/xyh9494
微博主页:http://weibo.com/3015179465/profile?rightmod=1&wvr=5&mod=personinfo
博客主页:http://blog.sina.com.cn/u/3015179465
梧桐子看家乡栏目:http://www.wutongzi.com/kan/guangdong/zijin.html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