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螺沟位于四川康定贡嘎雪峰脚下,在贡嘎雪峰脚下,被称为低海拔现代冰川。晶莹的现代大冰瀑布从高峻的山谷铺泻而下,高达1000多米,宽约1100米,比著名的黄果树瀑布大出十余倍,瑰丽非凡。海螺沟风景区是亚洲东部海拔最低;离大城市最近的、最容易进入的低海拔现代海洋性冰川,生态完整的原始森林和高山沸、热、温、冷泉为一体构成的综合型旅游风景区。
历史文化
历史上后藏香巴噶居派大成就者唐东杰布法王云游印度,汉土及康藏各地。知识渊博、先知聪慧,巧夺天工。在西藏、甘孜、青海藏区修佛塔128座,建桥128座。唐东杰布法王在西藏创建药王庙,编写创作多种歌舞剧演唱历史故事,是藏戏创始人。在医药方面造诣极深,发明能治内科百病藏药白丸和能治流行瘟疫藏药红丸之决窍。后卒于康区,享年125岁,是藏族中。他是杰出的和有影响的建筑家、佛学家、戏剧家、藏医学创史人和桥梁大师。
泸定桥建成后,唐东杰布法王取道海螺沟翻雪山支西坡修寺建塔。在海螺沟夜宿于高山密林中一冰川巨石岩穴下,早晚在石穴前口念佛经,面向贡嘎神山跪拜,一吹海螺便引来林中禽鸟动物围着石穴听他念经。唐东杰布法王离去后,鸟禽动物仍按法王吹海螺时间聚集在岩石穴四周,在石穴顶部长出棵棵树木,花草一派芸芸众生景象。唐东杰布法王有一天给他弟子托梦,说他在海螺沟住过岩穴巨石,已被贡嘎山神策封为“海螺灵石”。以他随身宝物海螺封他跋涉过的那条深谷为“海螺沟”。海螺沟、海螺灵石的名字由此而得名。
解放以前,多穿着传统衣衫。男穿与小腿或离脚背二、三寸高的长衫,两侧开叉襟,右斜腋下开口,称为“上衣”,外罩马褂;内穿短白汗衫;下装为不开口的超腰大裆裤,称为“小衣”。农民一般系腰带,劳动时将后襟中插腰间,为“鸦鹊口”形,或斜提腰部,即成“一杆旗”形,或前扎“一杆旗”,后扎“鸦鹊口”。女着齐膝盖上短服,有的外罩黑色领呆,腰系黑色围腰,穿超腰裤,裤裆和裤管不如男性宽大。
民国中后期,青年学生穿学生服、中山服,女学生穿齐腰短衫,下罩黑裙,或穿蓝色布旗袍,农家青年女子和中年妇女多穿月白色和蓝色短衫。富者细布、绸缎,平民穿平布、土布。解放后,男女老少多着中山服装、列宁服,农村中年男女很少改装,多灰、蓝、黑三色,衣料多为平布、卡机、灯芯绒、涤卡、的确良。80年代服装款式多样,男性着中山服、西式茄克、西服、牛仔裤等,女性报、裙更是多种多样。衣料有毛料、毛线、针织、皮毛、绸缎、化纤等。1985年以后,西服普遍流行,继之以皮革茄、皮革裤、皮革裙、羽绒服、各式裙服,衣色艳丽,质地多样,款式新颖。
帽子民国时期,农村男女多缠黑白布长帕,城乡上层人士,男戴瓜皮帽、博士帽、土耳其帽;女缠胡绉帕。夏季避雨、遮阳,平民戴粗草帽、斗篷、打大布伞,富人打钩钩伞、纸伞、戴细草帽。解放后,男戴解放帽、苏式帽、工人帽(鸭舌帽),女性老年戴毛线编织或布料做成园顶帽,长布帕逐渐减少。70~80年代,雨衣雨伞代替斗篷、大布伞,唯有草帽仍为流行物。
发式民国初年,男性一般剪去发辫,留齐后脑勺的短发。30~40年代多剃光头、平头,新潮人士留东洋托头、飞机式。女性出嫁后梳发髻于脑后,贫者用铜质、木质为簪,中等人家普遍用银质簪,富户用金簪、玉簪。发网,富者丝线编织,农村多用青线自织而成。未出阁闺女留长辫于脑后,上学少女剪成短发。40年代间有贵妇烫卷卷头。解放后,男性普遍留托头、平头、光头;女性多盘辫子于解放帽内,或剪成齐耳短发。80年代,青年男性有留长发于耳下者。女性发式繁多,形式多样,烫发者增多。
鞋袜民国年间穿布鞋多,皮鞋少。男多园口、鸡窝鞋,女着圆口花鞋、绊绊鞋,多为自制。夏季,男穿偏耳子草鞋,有草耳、麻耳、线耳多种,多为竹麻草鞋。农村夏多赤脚,或自制玉米壳偏耳子鞋、索草草鞋,冬春穿鸡窝鞋、麻窝子,绑裹缠子或毡裹小腿,袜多用布制面靴子形,女性多用白布裹脚,经济困难者只穿鞋不穿袜,也有终年草鞋毪子或用棕片包脚。解放初,沿袭传统习惯。50年代末,穿胶鞋普遍,鞋袜普遍购买,自制鞋袜大大减少。市场上鞋袜各种各样,花色、品种、季节式样繁多。80年代中期城镇、平坝地区女性穿高跟鞋,男性穿半高跟皮鞋。袜子主要有丝袜、尼龙、晴纶、弹力袜。
妆饰民国时期,妇女出门走亲戚,吃筵席、赶会期都要戴耳环、戒指、圈子(玉圈)、簪子(银簪、玉簪、金簪),质有金银铜玉,因贫富状况,差异很大。乡间女子未婚者扎红头绳梳长辫,已婚挽髻,少有插花。婴幼儿帽沿缀银质八仙铸像,中缀玉片。50~60年代,乡间婴幼儿偶有装饰。80年代,耳环、戒指、手镯、项链、发网、香水等日用化妆品盛行城乡。
传统节日
海螺沟景区传统节日
娃娃会彝族有给未成年儿童过娃娃节的习俗,娃娃节的时间在清明前后或谷雨前后举行,一般是一天,由村上族长或德高望重的长辈带上娃娃们在野外聚会,耍坝子。除让娃娃们尽情玩耍外,还备有丰盛的野餐,族长讲彝族历史、礼仪、自然知识等民族文化。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娃娃们增长社会知识、懂礼仪,增进互相之间的沟通和团结,并从小树立本民族的自尊、自爱、自强的理念。
端阳亦称“端午”,农历五月五日,是日门前挂菖莆、陈艾,少年戴香包和搽雄黄,家家包棕子、喝雄黄酒、煮大蒜、煮鸡蛋,下午采百草游百病,有驱邪杀虫之意。
火把节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举行彝族火把节,持续时间大约一周,磨西彝族火把节比起凉山的规模和欢乐程度要小得多,但意义和形式是一样的。火把节是为了纪念距今1000多年以前的一位勇敢、智慧的彝族妇女而设定的。传说,这位妇女的丈夫是彝族部落的首领,被外族人骗走,惨烈被害,被烧死在千里之外,他的妻子斯惹阿呷带领族人去打败仇人,找回丈夫的尸骨,连夜打着火把回到凉山家乡,乡亲们也高举着火把迎接首领的英魂,欢庆胜利。在明亮的火把中,为死去的首领尸骨举行隆重的葬礼,这一天正好是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火把节期间,彝家人饮酒食肉(将牛肉、羊肉、猪肉砍成砣砣,俗称“砣砣肉”),彝胞们穿上节目盛装,观看斗牛、斗鸡,并表演歌舞,举行摔跤等活动。夜间,彝胞们燃上火把,围着村寨,举行纪念先祖的活动,火把象征光明,火人驱除邪恶和瘟疫,然后唱彝歌,狂欢通宵。同时,火把节还是彝族青年男女一年一度相亲约会的好时光。
中秋农历八月十五合家欢聚团圆,吃月饼。
牛王节农历十月初一日,相传为牛王菩萨生日,农家要吃糍粑,牛角尖上要糊糍粑,供牛吃,耕牛免役1天,解放后只食糍粑,不敬牛王菩萨。
彝族年磨西彝族也有本民族的彝族年,时间是每年的农历十月二十二日至二十五日之间。大年初一的日子由各村各户制定,一般过三天,节日期间彝族男女老少穿上新彝装,初一不出门,吃团年饭,以辞旧迎新,初二祭祖,走亲拜年,初三举行娱乐活动。彝年期间,家家户户宰牛杀猪、杀羊,备上酒,炖好砣砣肉,与前来拜年的其他民族朋友或党政领导共庆丰收。
冬至冬至节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家家为了驱寒,将狗肉或羊肉炖成一锅,邀约亲朋好友喝酒。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