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冯雪峰

家乡区县: 浙江义乌市

冯雪峰(1903.6.2 - 1976.1.31),原名福春,笔名雪峰、画室、洛阳等,浙江义乌人赤岸乡神坛村人。现代著名诗人、文艺理论家。
1921年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1925年到北京大学旁听日语,1926年开始翻译文学作品及文艺理论专著。1927年加入共产党。1929年参加筹备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后任“左联”党团书记。1933年底到瑞金任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1950年任上海市文联副主席。后调北京,先后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兼总编、《文艺报》主编、中国作协副主席、党组书记。1954年因《红楼梦》研究问题和“胡风事件”受批判,1957年被划为右派;1966年又被关进牛棚。1976年患肺癌去世。1979年中共中央为他彻底平反并恢复名誉。

冯雪峰(1903年6月2日—1976年1月31日)原名福春,笔名雪峰、画室、洛阳等。现代著名诗人、文艺理论家。浙江义乌人赤岸乡神坛村人。1919年考入金华省立第七中学师范科,接受"五四"新思潮。1921年因参加反对学监的风潮,被学校当局开除。同年秋,考入浙江第一师范学校,开始写作新诗。他曾三次寓居虹口、拉摩斯公寓(今四川北路2099号)是其第二寓所、1930年5月鲁迅迁入该公寓,他随即也迁入该公寓2099号地下室。
五烈士牺牲后,他调任为左联党团书记,与鲁迅编辑出版《前哨》,纪念五烈士;他将瞿秋白介绍给鲁迅,促使鲁迅和瞿秋白共同领导左翼文化运动。
同年10月,在瞿秋白指导下,起草《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的文学新任务》决议,成为此后左联指导性档。一·二八战争爆发,他与鲁迅等联合发表"上海文化界告世界书"等,先后任中共中央宣传文化委员会书、中央上海宣传部干事,江苏省委宣传部长。
冯雪峰选集——论文集
冯雪峰的主要著作有:诗集《湖畔》(与潘漠华、应修人、汪静之合著),《春的歌集》(与潘漠华、应修人合著),《真实之歌》、《雪峰的诗》。杂文集《乡风与市风》、《有进无退》、《跨的日子》。寓言集《今寓言》、《雪峰寓言三百篇(上卷)》,《雪峰寓言》,其中《一个采白芷花的城里人》被选入沪教版预备年级32课中,《雪峰寓言续编》。电影文学剧本《上饶集中营》。论文集《鲁迅论及其他》、《过来的时代》、《论民主革命的文艺运动》、《论〈保卫延安〉》。鲁迅研究著作《鲁迅和他少年时候的朋友》、《回忆鲁迅》、《论〈野草〉》,《鲁迅的文学道路》。文集有《雪峰文集》、《论文集(第1卷)》,《论文集》3卷本,《雪峰文集》4卷本。

冯雪峰生于1903年6月2日,卒于1976年1月31日。浙江义乌人。
1921年加入文学团体晨光社。1922年与友人组成湖畔诗社。1925年春到北京,在北京大学旁听。自20年代
冯雪峰
末起译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苏联文艺状况。1929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筹备工作,并成为30年代左翼文艺的重要领导人之一。这一时期 ,主编或参与编辑《萌芽月刊》、《巴尔底山》、《前哨·文学导报》、《十字街头》等左联机关刊物。继续编译《科学的艺术论丛书》,参加了与各色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文学团体、文学主张的论战。1933 年起,离开上海去中央革命根据地,随后参加长征。先后任中央苏区党校教务长、副校长,红军大学政治教员等职。1936年,以中共中央特派员身份到上海兼管文艺工作,参加了两个口号的论争。1937年底回故乡从事创作。1941年被国民党逮捕囚于江西上饶集中营。1942年出狱后,在重庆、上海等地从事统战和文化工作,继续从事理论研究和文学创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先后担任上海市文学工作者协会主席和市文联副主席、中国文联常务委员、作协副主席和党组书记、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文艺报》主编[2]等,主持第二版《鲁迅全集》的出版工作。
1957年被错划为“ 右派”。被迫中止公开的文学活动 ,作为普通编辑从事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的编辑工作 。 1972年参与《鲁迅日记》的校订。
冯雪峰
1979年4 月中共中央为他的错案作出改正决定,恢复党籍和政治名誉。

小楼楼(2014-06-0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