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维吾尔族当然也不例外,一代又一代世袭流传至今的传统节日有“肉孜节”、“古尔邦节”、“诺鲁孜节”等,前两个属典型的宗教节日。新疆电视台举办晚会的有三个节日:古尔邦节,肉孜节,诺鲁孜节。现在维吾尔族信仰伊斯兰教,传统节日都是伊斯兰教的宗教节日,其中最著名的是“开斋节”、“古尔邦节”。过节时,维吾尔族人会穿上节日盛装,互相登门拜访,庆贺节日。而诺鲁孜节距今至少已有3千年的历史,内容与汉民族的春节相似。
古尔邦节
古尔邦节是阿拉伯语的音译,意为“宰牲”或“血祭”。维吾尔民族的古尔邦节同汉族的春节一样,节日气氛特别浓郁。
关于古尔邦节的起源,民间流行着一则古老的宗教传说:先知易卜拉欣要按真主安拉的“启示”牺牲自己的儿子伊斯玛仪作祭礼,当他正要举刀宰杀时,安拉派遣的特使牵着一只公羊从天而降,示意以宰羊代替杀子,这一天正是阿拉伯太阴历12月10日。伊斯兰教创立后,穆罕默德将太阴历12月10日定为伊斯兰教的节日之一,这个日子恰恰是麦加朝觐活动的最后一天。这样,古尔邦节逐渐成了从11世纪初开始改信伊斯兰教的维吾尔人民一年一度的盛大节日。
古尔邦节前,人们要做各种准备,特别是作为“献牲”的牲畜要预先买好。节日的早晨进行沐浴全身的“大净”,然后盛装到清真寺参加聚礼;再后,人们直接上麻扎尔(墓地)为亡故的先人祈祷。最后还要“换哈达”,即拔去坟头上的枯木,栽根新枝,浇些水再回家。
按传统,节日聚礼之后早晨是献牲祭祀,取悦安拉的最佳时机。通常,人们把血祭的牲畜宰好入锅之后,男子们开始互相拜节,妇女们则留在家里炖肉,摆节日食品,烧茶等,准备迎接客人。节日的第一天,首先给在近期内发生过丧葬等家难的左邻右舍或乡亲拜节,表示慰问;其次是给夫妻双方的长辈拜节;再次,就是给近邻和长者拜。其它的拜节活动往往是三五成群,男女分别进行(在维吾尔民间礼俗中,一般是不允许男女混杂的)。
拜节之后,才是同辈的亲朋好友之间的拜节。大家除了互相道贺,彼此问候之外,还共餐,吹拉弹唱,一起娱乐。
古尔邦节的传说
古尔邦节的宰牲,起源于伊斯兰古代先知易卜拉欣的故事。
易卜拉欣独尊安拉,无比忠诚,他常以大量牛、羊、骆驼作为牺牲向安拉献礼,人们对他的无私虔诚行为大惑不解。易卜拉欣老来无子,甚是烦恼,即向安拉祈祷:倘若安拉给他子女,即使以爱子作为牺牲,他也决不痛惜。后来,他的妻子真生了一个儿子——伊斯玛仪。伊斯玛仪的出生,给老两口带来了无尽的愉悦。
光阴荏苒。易卜拉欣把许愿的事情已经忘记了。在伊斯玛仪长成一个英俊少年的时候,安拉的考验来了。安拉几次在梦境中默示易卜拉欣,要他履行诺言。于是他向爱子伊斯玛仪说明原委,并带他去麦加城米纳山谷,准备宰爱子以示对安拉的忠诚。途中,恶魔易卜劣厮几次出现,教唆伊斯玛仪抗命和逃走,但伊斯玛仪拒绝魔鬼的诱惑,愤怒地抓起石块击向恶魔,最后顺从地躺在地上,准备遵从主命和其父的善举。
正当易卜拉欣举刀时,天使吉卜利勒奉安拉之命降临,送来一只绵羊以代替牺牲。与此同时,安拉默示:“易卜拉欣啊!你确已证实那个梦了。我必定要这样报酬行善的人们。这确是明显的考验。”(《古兰》37:104~106)。
为纪念这一古老传说和感谢真主,先知穆罕默德继承了这一传统,并将其列为朝觐功课礼仪之一。教法规定;凡经济条件宽裕的穆斯林,每年都要奉行宰牲礼仪。朝觐者在12月10日举行宰牲,其他各地的穆斯林自10~12日,期限为3天。超逾期限,宰牲无效。
先知穆罕默德在麦加传播伊斯兰时,真主又降示:“我确已赐你多福,故你应当为你的主而礼拜,并宰牺牲。”(《古兰》108:1~2)。穆罕默德顺主命,效法易卜拉欣宰牲献祭,于伊斯兰历2年(公元633年)12月10日定制会礼,即宰牲节。宰牲与朝觐同义,目的为求接近真主。
基督教《圣经》对这个故事的记载在内容上略有不同,认为以实玛利是亚伯拉罕庶生儿子,和他母亲一起回到埃及,亚伯拉罕要杀的是自己90岁时生的嫡生子以撒(伊斯兰教译为易司哈格),但情节一样。
开斋节
开斋节是伊斯兰教节日。在伊斯兰教历10 月1日,又称拉玛丹节,中国新疆地区称肉孜节(Roza,波斯语,意为斋戒)。
按伊斯兰教法规定,伊斯兰教历每年9月为斋戒月。凡成年健康的穆斯林都应全月封斋,即每日从拂晓前至日落,禁止饮食和房事等。封斋第29日傍晚如见新月,次日即为开斋节;如不见,则再封一日,共为30日,第二日为开斋节,庆祝一个月的斋功圆满完成。是日,穆斯林前往清真寺参加会礼,听伊玛目宣讲教义。
教法还规定在节日进行下列七件事是可嘉行为:①拂晓即吃食物,以示开斋;②刷牙;③沐浴;④点香;⑤穿洁美服装;⑥会礼前交“菲土尔·赛德盖”(开斋施舍);⑦低声诵念赞主词。
4 诺鲁孜节 编辑本段
诺鲁孜节是悠久的维吾尔族节日,诺鲁孜节是维吾尔族历史发展进程中产生出来的系统的迎新年节日,是为进入春耕生产,绿化、美化、净化环境做准备的节日,是艺术的节日、体育的节日。诺鲁孜节是一个十分古老的传统节日。在新疆,凡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都过这个节。“诺鲁孜”一词来自古伊朗语,意为“春雨日”。相当于伊朗古太阳历的每年三月二十二日,也即公历3月22日。达一天相当于汉族的春分,故而“诺鲁孜”节也叫迎春节。维吾尔族在信奉伊斯兰教以前,崇拜天神、日神、月神、星神、水神、地神、火神(灶神)、祖先神等。在他们看来,星神是掌握人类命运祸福的主神,其中白羊且是造福人类的主神之一,而双鱼星则是人畜的病源。所以穆斯林们正好在双鱼星降落,白羊星升起时,举行诺鲁孜节,并把这一天定为自己的新年节。古尔邦节和肉孜节是伊斯兰宗教节日,在维吾尔族历史中只有一千多年的历时。而诺鲁孜节已经有三千年的历史,也是新疆电视台举办晚会的三个节日(古尔邦节,肉孜节,诺鲁孜节)之一。也是全疆唯一一个各个乡镇政府及农村及学校举行集体活动庆祝的节日。 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于2009年将诺鲁孜节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诺鲁孜是传承下来的庆祝活动,将其视为新的一年的开始。诺鲁孜节,作为文化遗产和悠久传统和睦的象征,对加强各国人民建立在相互尊重、和平及睦邻友好理想基础上的关系发挥着重要作用。2010年联合国大会第A/RES/64/253号决议后正式成为国际性节日。
梧桐子网站连接:http://www.wutongzi.com/kan/xinjiang/tacheng.html
博文连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9fd158a80101owyl.html
网络营销能力秀个人主页连接:http://abc.wm23.com/rubyoooo
微博连接:http://weibo.com/u/2681297064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