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安县西部的何横城村,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闻名全国的间作套种科学种田先进典型。在何横城村附近,还有赵横城、孙横城、南横城,以及李横城(今名义井庄)、张横城(今分为张武庄、张辛庄)。这里的村庄为什么都叫做“横城”呢?这要从战国时赵国所修南长城说起。
战国时有七大强国,即齐、楚、燕、韩、赵、魏、秦。赵国的东面与南面分别与七强中的齐国、魏国及非七强的卫国相邻,赵国为了逐鹿中原,采取了以南进为主的方针,这样就不可避免地与这些国家经常发生战事。赵国有胜也有败,最惨的一次是都城邯郸的陷落。赵国的都城原在中牟(今河南鹤壁西),赵敬侯元年(前386年)迁于邯郸。据《史记》记载,赵成侯二十一年(前354年),赵国又出兵攻卫,迫卫臣服于赵。近邻魏国不愿意赵国强大,遂联合宋国救卫。当时赵都邯郸距东南边界仅三四十华里,且是一望无际的平原,无险可守,魏、宋、卫三国联军共十万之师长驱直入,一举包围了邯郸,于次年攻破,占领了邯郸城。赵国一方面拼力抵抗,一方面向楚、齐两国求救。楚国仅派了少量援兵,取敷衍和观望态度;齐国却全力出兵救援,采取军师孙膑“围魏救赵”之计,大军直捣魏都大梁,迫使魏军急速撤回。
数年间频繁发生的战事,特别是都城邯郸陷落的惨痛教训,使赵国君臣深深感到了加强南部边界防御措施的重要性。于是,在赵肃侯十七年(前333年),赵国痛下决心,不惜耗费财力、物力、人力,征发民役在南部边界修筑长城。为减少工程量,尽量利用既有地形地物。在西段,沿山梁丘岭而筑;在东段平原地区,则将漳、滏河堤防连接扩建,夯泥土加高,历数月而成。于是,一条巨龙般的长城矗立在赵国南部边界。
冷兵器时代,一个国家有了强大的军事防御设施,可有安全保障。早在赵成侯六年(前369年),赵国就在北部边界筑起北长城,如今又修了南长城,赵国的边界得到了有效的护卫,为其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公元前326年,赵肃侯去世,他的儿子赵雍继位,即赵武灵王。这位雄心勃勃的英主继承前辈大业后,采取“胡服骑射”的措施,大力实行改革,使赵国进入鼎盛时期。
根据历史资料记载和专家考证,赵南长城大体从今武安西南起,向东南延伸,至今磁县西南,然后折而东北行,由今成安县西南入今成安县境,沿漳河堤防,经今吴村、黄龙村、商城村到今横城村附近。在此又转而向东,一直延伸到今肥乡县南。古时习俗:南北为纵,东西为横。以后,在赵长城由纵向转为横向这一段城墙附近所建村庄,便以“横城”为名。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